摘要: 五受 ﹝出析玄记﹞ 受者领纳也。谓六根之识,领受六尘之境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一、忧受],谓心于违情之境,而受煎逼之忧,是名忧受。 [二、喜受],谓心于顺情之境,而受忻悦之喜,是名喜受。 [三、苦受],谓身于[阅读全文:]
摘要: 五品 ﹝出法华文句﹞ 品者,次序之义。谓于圆教外凡位中而有浅深次序之别,故分五品也。(外凡者,因未登圣位,心居理外也。) [一、随喜品],随喜者,随他修善,喜他得成也。谓佛转法轮,众生得益,我助彼喜,是名随喜品。经云: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是也。 [二、读诵品],看文曰读,背文曰诵。谓[阅读全文:]
摘要: 五轮三昧 ﹝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轮有运转摧碾之义。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行者修习禅定三昧,亦必勇猛精进,摧破惑业,从浅至深,从凡入圣,亦犹轮之义也。 [一、地轮三昧],地有二义:一住持不动,二出生万物。谓行者修习禅定三昧,若证未到地定,顿觉身心相空,泯然入定。定法持心,如地不动,由未到地,[阅读全文:]
摘要: 五种相──色蕴有五种相 ﹝出显扬圣教论﹞ [一、自相],自相者,即色身诸法自相,谓坚是地相,湿是水相,暖是火相,动是风相,各别不同故也。 [二、共相],共相者,即色身诸法和合之相也。谓此色身皆从地、水、火、风,和合为相也。 [三、所依能依相],所依能依相者,谓色身。四大种子是所依相,四大造色[阅读全文:]
摘要: 五相──寄位五相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寄位修行相],谓善财初见文殊,寄十信之位,智明生信,发菩提心,依此而起净行,参诸善友,修远离法,见诸法空,顿圆自性,发足南行,顺智光明,是名寄位修行相。(文殊,梵语具云文殊师利,华言妙德。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阅读全文:]
摘要: 五后得智 ﹝出摄大乘论释﹞ 后得智者,菩萨行满化他之智也。谓菩萨起行度生,分别显示,而能觉了,通达诸法,忆持不失,建立正教,令他修行。观一切法,随缘和合,随意所欲,无不满足,故有五种之别也。 [一、通达],通达者,谓菩萨由此后得智,而能于观心中所知所见境界,一切诸法皆悉无碍也。 [二、随念][阅读全文:]
摘要: 五蕴──转五蕴成三德 ﹝出摄大乘论﹞ 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三德者,法身、般若、解脱也。法身即真如之理,般若即会真之智,解脱即自在之用。此之三德,皆由转五蕴而成也。(五蕴者,蕴乃积聚之义。谓众生积聚色等五法而成身也。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解脱即自在之义,谓解脱业惑之缚也。) [一、转色蕴[阅读全文:]
摘要: 五性成佛 ﹝出华严经疏﹞ [一、不定性半成佛],不定性者,根性不定也。谓若近声闻则习声闻法,若近缘觉则习缘觉法,若近菩萨则习菩萨道。习声闻、缘觉之法者,沉滞小果,不乐度生,不求佛道,故不成佛。习菩萨利生之行者,取证菩提,而得成佛,故名不定性半成佛。 [二、无种性不成佛],谓无有正信善根,拨无因[阅读全文:]
摘要: 五神通 ﹝出菩萨处胎经﹞ 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心,彻照无碍,故名神通。经云:妙胜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修习何法,得神通道?佛遂为说欲界中之五通焉。 [一、足不履地],谓身能飞行,履空如地,是为足不履地。 [二、知人心命],谓能知他人之心,行善行恶,生善处恶处,是为知人心命。 [三、回[阅读全文:]
摘要: 五蕴──转五蕴成五分法身 ﹝出请观音经疏﹞ 蕴即积聚之义。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也。五分法身,身亦聚集之义,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谓众生若能持戒修习定慧,行诸净业,则能转此五蕴色身,而为五分法身也。涅槃经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乃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也。 [一、转色蕴成戒身],[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