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五种性 ﹝出四教仪﹞ 种者,能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性有三种不同:有理性之性,有性分之性,有数习之性。此之五种,乃数习性分之性也。以由菩萨修观,断惑证理,历位从十住至于等觉,次第浅深不同,故有五种之性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阅读全文:]
摘要: 五种通 ﹝出宗镜录﹞ [一、道通],道即道理,谓证中道之理,而能起用,无心应物,缘化万有,犹如影像,水月空华,无有定体,是名道通。 [二、神通],神即心神,谓静心照物,宿命记持,种种分明,皆随定力,无有障碍,是名神通。 [三、依通],依即依凭,谓依凭术法,任意无碍,如乘符往来,药饵灵变之类,[阅读全文:]
摘要: 五蕴喻 ﹝出大庄严经﹞ 五蕴,色、受、想、行、识也。蕴以积聚为义。谓一切众生,皆由此五法积聚而成身也。故佛为瓶沙王说世间诸法,皆非坚实,而以此五种为喻焉。(梵语瓶沙,亦名频婆娑罗,华言模实,谓身模充实也。) [一、色如聚沫喻],色即众生色身,沫即水沫。谓沫因风吹水成聚,虚有相状,体本不实。以譬[阅读全文:]
摘要: 五种菩提 ﹝出大智度论﹞ [一、发心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谓十信菩萨,于无量生死中,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而发大心,名为发心菩提。(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言无上正等正觉。)[阅读全文:]
摘要: 五蕴实相 ﹝出大般若经﹞ 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也。蕴者,积聚之义。谓由积聚色等五法,以成色身也。实相者,真如无妄之理也。即此五蕴,而是实相之理,故名五蕴实相也。 [一、色蕴实相],色即质碍之义。谓色是质碍幻色,实是般若真空,即幻色而明真空,是名色蕴实相。(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二、受[阅读全文:]
摘要: 五通 ﹝出大智度论﹞ [一、天耳通],天耳通者,谓于世间一切众生苦乐、忧喜、种种音声,悉能闻也。 [二、天眼通],天眼通者,谓于世间一切种种形色,及诸众生,死此生彼,苦乐之相,悉能见也。 [三、宿命通],宿命通者,谓于自身、他身,多生所行之事,悉能知也。 [四、他心通],他心通者,谓于他人[阅读全文:]
摘要: 五行 ﹝出涅槃经﹞ [一、圣行],圣即正也,谓菩萨依戒定慧所修之行,故名圣行。(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梵行],梵即净也。谓菩萨无空有二边爱着之染,名之为净;以此净心,运于慈悲,与众生乐,拔众生苦,故名梵行。 [三、天行],天即是第一义天。谓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妙行,故名[阅读全文:]
摘要: 五蕴 ﹝出大乘广五蕴论﹞ 蕴者,积聚之义。谓众生由此五法积聚成身,复因此身积聚有为烦恼等法,能受无量生死也。亦名五阴者,阴即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也。翻译名义云:积集有为,盖覆真性。是也。 [一、色蕴],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诸根和合积聚,故名色蕴。 [二、受蕴],受即领纳之义。[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