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五位──小乘五位 ﹝出天台四教仪﹞ [一、资粮位],资粮位者,如人远行,必赍粮以为路资也。其位有三:一、五停心,二、别相念,三、总相念。若欲出于三界,必以此三种观法,而为资粮也。(五停心者,一多贪众生不净观、二多嗔众生慈悲观、三多散众生数息观、四愚痴众生因缘观、五多障众生念佛观。别相念、总相念者[阅读全文:]
摘要: 五教──贤首五教 ﹝出华严经疏﹞ 贤首国师,唐则天时,于王宫讲华严经,感五云凝空,四华垂地,因赐以贤首之号。师以如来所说之法,而有浅深不同,乃约义立此五种之教。以华严一经,是佛称性宣扬圆融法界之性,判为一乘圆教。余经律论,判属小、始、终、顿四教,故名贤首五教。(五云者,五色之云也。四华者,四色之[阅读全文:]
摘要: 五怖畏 ﹝出百法论钞并毗婆沙论﹞ [一、不活畏],谓初学菩萨,虽行布施之行,而不能尽己所有,又恐自己不能过活,是名不活畏。 [二、恶名畏],谓初学菩萨,虽欲与众生同事而摄化之,入诸酒肆等,恒惧讥谤,不得似大菩萨安行自若,是名恶名畏。(同事者,同其所作,即酒肆等事也。若大菩萨证果之后,以同事摄诸[阅读全文:]
摘要: 五义──解脱有五义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生死不能缚],生死即五阴起灭轮转之相也。众生为生死所缚,菩萨不为生死所缚,故云生死不能缚。 [二、境相不能缚],境相即一切境界之相也。菩萨离凡,虽见一切境界而不生着,故云境相不能缚。 [三、现惑不能缚],现惑即现前分别之见也。菩萨于所见之境不[阅读全文:]
摘要: 五种自在──菩萨五种自在 ﹝出大宝积经﹞ 菩萨悲智并运,万行满足,其于寿命受生等事,故得自在无碍也。 [一、寿命自在],谓菩萨成就法身慧命,了无生死寿夭,延万劫不为长,促一念不为短。但为度脱有情,以诸方便,而随机示现长短寿命之相,其心无所挂碍,是为寿命自在。 [二、生自在],谓菩萨为度脱有情[阅读全文:]
摘要: 五果──现在五果 ﹝出华严经疏并演义钞﹞ 谓以十二因缘分为三世因果。无明与行二者,是过去之因;爱、取、有三者,是现在之因;生、老死二者,是未来之果;识与名色、六入、触、受五者,是现在五阴之身,故名现在五果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一、识],识者,谓初入胎,阿赖耶现行之[阅读全文:]
摘要: 五种果 ﹝出显扬圣教论﹞ [一、异熟果],谓诸众生现世作不善业,则招来世恶趣之果。若作有漏善业,则招来世善趣之果。以其异世成熟,是名异熟果。(不善法者,杀、盗、淫、妄也。恶趣者,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也。有漏善法者,漏即三界之惑,虽修人天之善,未能断惑故也。善趣者,人、天二道也。) [二、等流[阅读全文:]
摘要: 五根 ﹝出法界次第﹞ 谓修行之人修四念处观,虽善萌微发,根犹未生,根未生故,善萌易坏。今修五法,使善根生,故以根为名也。(四念处者,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也。) [一、信根],谓信于正道及助道法,则能出生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是名信根。(正道者,即四念处观也。助道者,即五停[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