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五十三参──善财五十三参 ﹝出华严经﹞ 经云:善财童子,初入胎时,于其宅内,自然而出七宝楼阁;其楼阁下,有七伏藏。地自开裂,生七宝牙。童子处胎十月,然后诞生。形体支分端正具足,一切众宝自然出现,一切库藏悉皆充满。以此事故,父母亲属及善相师,共呼此儿,名曰善财。后因文殊师利菩萨,至福城东,住庄严幢[阅读全文:]
摘要: 百八三昧 ﹝出大智度论﹞ [首楞严三昧],梵语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三昧,华言正受,亦云正定。谓菩萨住是三昧,则于诸三昧行相、多少、浅深,悉能分别了知;而一切魔恼,不能破坏,是名首楞严三昧。 [宝印三昧],谓菩萨住是三昧,于一切三昧,悉能印证;然诸宝中法宝为最,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为利益[阅读全文:]
摘要: 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 ﹝出法华玄义﹞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二十五三昧破前二十五有者,约理对治,随义以立名也。盖欲、色、无色三界,虽苦乐不同,然实有生死执着,故以此无垢等三昧之法,一一破之,令诸众生,出于诸有也。 [一、无垢三昧,破地狱有],谓菩萨由净诸业惑,证于无垢三昧。愍彼众生,受于地狱之苦[阅读全文:]
摘要: 四十八愿 ﹝出大弥陀经﹞ 谓阿弥陀佛,最初因中,名法藏比丘。彼时于世自在王佛前,白佛言:我发无上菩提之心,愿作佛时,身相光明,刹土殊胜,宁可得否?彼佛知其智识高明,心愿广大,乃以二千一百万佛刹善恶粗妙之相,随其心愿,悉令显现。法藏即一其心,遂得天眼,莫不彻见。复白佛言:我已摄取如上佛刹,所以庄严[阅读全文:]
摘要: 大乘百法 ﹝出大乘百法明门论﹞ 百法束为五门:谓色法十有一,心法八,心所有法五十有一,不相应行法二十有四,无为法六,共成一百也。 [色法十一],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及法处所摄一分,此十一种法,皆有色相可见可对,故总名为色法。(法处即意识所取之境,具有四分:一、心所法[阅读全文:]
摘要: 二十五有 ﹝出天台四教仪﹞ 二十五有,不出六道,有生有死,因果不亡之谓也。然梵王天、无想天、及五那含天总在四禅天中,而别出其名者,以外道计梵王天为生万物之主,计无想天以无心为涅槃,计五那含天为真解脱,所以经教特立此三天为三有,以对破外道之计也。(六道者,即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阅读全文:]
摘要: 四十二字门 ﹝出华严经﹞ 众圣所由,名之为门。智论云:四十二字,是一切字之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从此字门,则能入于无相之智。般若经云:一字皆入四十二字,四十二字亦入一字。故华严经中,善知众艺童子告善财言:我恒唱持此之字母,入般若波罗蜜门。所以众圣,皆由此而入于实相之慧也。(梵语般若[阅读全文:]
摘要: 九十八使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谓欲界有贪嗔痴慢四种思惑,色界、无色界各有贪痴慢三种思惑,三界思惑,共为十使,并前见惑八十八使,合之而为九十八使也。[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