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三发心 ﹝出释氏要览﹞ [一、厌离有为发心],谓人厌恶世间皆是有为之法,能招三界生死之苦,欲求出离此苦,即发心修行,是名厌离有为发心。(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所求菩提发心],梵语菩提,华言道。谓人宿有善本,具正知见,欲求出世妙道,即发心修行,是名所求菩提发心。 [三、饶益有[阅读全文:]
摘要: 三报 ﹝出慈悲水忏﹞ [一、现报],谓现世作恶,现身即受恶报;现世作善,现身即受善报,是名现报。 [二、生报],谓此生作善作恶,来生方受善恶之报,是名生报。 [三、后报],谓或过去无量生中作善作恶,于此生中受善恶报,或在未来无量生中,受善恶报,是名后报。[阅读全文:]
摘要: 三发心 ﹝出翻译名义﹞ [一、发大智心],谓欲以智慧广求一切佛法,普令众生,皆得法喜之乐,是名发大智心。 [二、发大悲心],谓慈愍一切众生轮回生死,受种种苦,誓愿救拔,是名发大悲心。 [三、发大愿心],谓依四弘誓愿,发无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名发大愿心。(四弘誓愿者,众生无边誓愿[阅读全文:]
摘要: 三恶觉 ﹝出涅槃经并宗镜录﹞ 觉即知觉。宗镜录云:若唯修事定,但习世禅,虽曰修行,犹生恶觉,以不制意地,未断其原故也。经云:一切凡夫,虽善护身心,犹故生于三种恶觉。是也。 [一、欲觉],欲即贪欲,谓一切凡夫之人,不了五尘过患,而于顺情之境,种种贪求,而生恶觉,故名恶觉。(五尘者,色尘、声尘、香[阅读全文:]
摘要: 三种礼佛 ﹝出华严孔目﹞ [一、成过礼],谓礼佛时,身仪不正,而与轻慢相应,如碓上下,佛制有过,是名成过礼。 [二、相似礼],谓礼佛时,身仪虽似端正,而与杂觉相应,是名相似礼。(杂觉者,谓觉知之念纷杂也。) [三、顺实礼],谓礼佛时,身仪端正,而与正智相应,随顺实理,是名顺实礼。[阅读全文:]
摘要: 三思 ﹝出华严经疏钞﹞ [一、审虑思],谓在意地筹量之时,未有所作,故名审虑思。 [二、决定思],谓意既决定,乃有所作,是名决定思。 [三、动发思],唯识论云:动身之思,名为身业;发语之思,名为语业,是名动发思。[阅读全文:]
摘要: 三善道 ﹝出四教仪集注﹞ 三善道者,谓天、人、阿修罗,同修十善,虽有上中下品不同,皆名善道。(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也。) [一、天道],天即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也。谓因修上品十善,复修世间禅定,得生其中,是名天道。 [二、人[阅读全文:]
摘要: 三想 ﹝出大智度论﹞ 般若经云:菩萨欲成无上道者,应起平等心,于一切众生,无有偏党,皆生亲爱之想,莫生怨心,莫生中人心,故名三想。 [一、怨想],怨想者,谓有人加害于我,及害我父母兄弟者,亦生亲爱之想也。 [二、亲想],亲想者,谓于父母兄弟及亲戚朋友等,皆生亲爱之想也。 [三、中人想],中[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