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七种慢 ﹝出楞严经并毗婆沙论﹞ 谓诸众生无明妄惑,障覆于心,而生执取;恃己凌他,贡高自大,于佛法中自谓满足。所计不同,故有七种也。 [一、慢],慢者,谓同类相傲也。如于相似法中,执己相似。又于下劣中,执己为胜也。 [二、过慢],过慢者,谓于同类相似法中,执己为胜;或复他人胜于己处,执为相似,[阅读全文:]
摘要: 七种礼佛 ﹝出法苑珠林﹞ 谓天竺勒那三藏,睹此方俗,不习礼佛之仪,遂传此七种之法。虽通云礼佛,而有是非浅深不同,盖欲令人知我慢、求名二种之非,而归于身心礼等五种之正,从浅至深,修行获益,故有七种礼佛之名也。(勒那,梵语具云勒那摩提,华言宝意,中印度人也。) [一、我慢礼],谓人礼佛,身虽设拜,[阅读全文:]
摘要: 七垢 ﹝出瑜伽师地论﹞ [一、欲垢],欲,即希求之义。垢者,尘也,污也。谓人于诸所有功德,不求他知;若欲令他知,我成就如是功德,是名欲垢。 [二、见垢],见者,执着分别也。谓人于诸所有功德,无执着分别之见;若生执着,是名见垢。 [三、疑垢],疑者,迷惑不了也。谓人于诸所有功德,若或疑惑为功德[阅读全文:]
摘要: 七种不净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谓修行之人,恐于自他身分,而起贪着,妨于正道,故令假作此不净之想,破其着心。故有七种也。 [一、种子不净],种子有二:一内种,谓人之身从昔烦恼业因而生。二外种,谓此身受父母遗体而生,故名种子不净。 [二、受生不净],谓人之生,父母交遘,赤白和合,以成其身,故名[阅读全文:]
摘要: 七支 ﹝出法界次第﹞ 支即支分。身三支谓杀、盗、淫,口四支谓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总名七支。即十恶中之七也。 [一、杀生],谓断一切众生之命,故名杀生。 [二、偷盗],谓潜起恶心,取他财物,故名偷盗。 [三、邪淫],谓非己妻妾而行欲事,故名邪淫。 [四、妄言],谓以虚诞之言,欺诳他人,[阅读全文:]
摘要: 七聚 ﹝出翻译名义﹞ 聚即类聚。谓聚众律以成其类,随犯而制之,故名七聚也。 [一、波罗夷],梵语波罗夷,华言极恶。有三义:一者,退没,由犯此罪,道果无分,没溺恶道。二者,不共住,谓非但失道而已,不得于说戒羯磨僧中共住。三者,堕落,舍此身已,堕在阿鼻地狱也。(梵语羯磨,华言作法。梵语阿鼻,华言无[阅读全文:]
摘要: 七法不可避 ﹝出法苑珠林﹞ [一、生不可避],谓人受生,皆由前世善恶之业。若前世作善,今生善处。前世作恶,今生恶处。若欲避恶报而求生善处,欲辞善处而从恶报者,皆不可得。故云生不可避。 [二、老不可避],谓人年幼,颜色鲜泽,发黑齿白,气力坚强。一旦老耄,头白齿落,气短呻吟,形神昏昧,欲使不老,终[阅读全文:]
摘要: 七遮罪 ﹝亦名七逆罪,出梵网经﹞ 遮谓遮障圣道,逆谓不顺于理。行此七罪,不复成就善根。经云:法师不得与七逆人现身受戒。是也。 [一、出佛身血],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当历劫供养,以报其恩,况复出其身血。如兴起行经云:提婆达兜举石掷佛,迸石小片伤佛足指,即破出血,后堕[阅读全文:]
摘要: 七丈夫──世间七丈夫 ﹝出华严经疏﹞ 谓能制心离欲,身无过恶,心怀道德,修诸梵行,具此七法,名为世间丈夫也。(梵行,即净行也。) [一、长寿],长寿者,谓寿命延长,久住世间,能修梵行,故名丈夫。 [二、妙色],妙色者,谓形仪英伟,色相端严,能修梵行,故名丈夫。 [三、无病],无病者,谓宿福[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