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三因佛性 ﹝出金光明经玄义﹞ 梵语佛陀,华言觉。觉即三智圆明,遍一切处,无不照了,名大圆觉;性,即不改之义。以大觉性不增不减,非变非迁,一切众生,无不具此三因佛性,此因若显,即成三德妙果也。(三智者,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也。三德者,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也。) [一、正因佛性],正谓中正,[阅读全文:]
摘要: 三种发相──嗔恚三种发相 ﹝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一、非理嗔相],谓行人修禅定时,嗔觉欻然而起,无问是理非理,他犯不犯;无故而发嗔恚,障诸禅定,是为非理嗔相。 [二、顺理嗔相],谓行人修禅定时,外人实来恼我,以此为缘,生于嗔觉,相续不息;亦如持戒之人,见非法者,而生嗔恚。嗔虽顺理,亦障禅定[阅读全文:]
摘要: 三佛性 ﹝出华严孔目﹞ 谓真性平等,犹如虚空。于诸凡圣,无所限碍,故名佛性。 [一、自性住佛性],谓真如之理,自性常住,无有变改,即是一切众生本有佛性,是名自性住佛性。 [二、引出佛性],谓一切众生,佛性虽具,必假修习智慧禅定之力,方能引发本有之性,是名引出佛性。 [三、至得果佛性],谓修[阅读全文:]
摘要: 三种发相──贪欲三种发相 ﹝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一、外贪欲相],谓行人当修定时,于男于女,取其容貌,贪欲心生,念念不住,障诸禅定,是名外贪欲相。 [二、内外贪欲相],谓行人当修定时,欲心忽生,或缘他身相,或自缘己身,念念染着,而起贪爱,障诸禅定,是名内外贪欲相。 [三、遍一切处贪欲相][阅读全文:]
摘要: 三性 ﹝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阅读全文:]
摘要: 三种发相──觉观三种发相 ﹝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曰观。 [一、明利心中觉观发相],谓修禅之人,宿无善根,现修定时,善法不起。但觉观攀缘念念不住,三毒之中,或缘贪,或缘嗔,或缘痴,如是经年累月,而不得定。此为明利心中觉观发相。 [二、半明半昏觉观发相],谓修禅之人,于[阅读全文:]
摘要: 三智 ﹝出楞伽经﹞ [一、世间智],谓凡夫外道之智也。凡夫、外道等于一切法,种种分别,执著有无,而不能出离世间,是名世间智。 [二、出世间智],谓声闻、缘觉之智也。声闻、缘觉以一切智,修四谛行,而能出离世间,是名出世间智。(一切智者,谓一切诸法皆能了达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阅读全文:]
摘要: 三事──为三事故修奢摩他 ﹝出涅槃经﹞ 梵语奢摩他,华言止,即禅定也。 [一、不放逸],谓修禅定而能止诸散乱,调伏诸根恶不善法,故心不放逸也。 [二、庄严大智],谓修禅定,既得离诸散乱,则本性寂静之慧,自然照朗,内外洞彻,于诸佛法,无不通达;此之智慧,非定不发,是为庄严大智也。 [三、得自[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