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南三北七 南三北七是隋代智者大师总结当时各家对于佛教所有教判之说的总称。中土判教的起源,凡有两方面:其一,佛教传来,到南北朝时代的二、三百年间,三藏经典已大致译出。这些教典,在印度出现的时地和因缘各异,而且隶属的部派有别,因而所显的义理互有出入,有空性相等许多学说同时分存并立。此土的学者更从而钻研[阅读全文:]
摘要: 辩正论 《辩正论》,八卷,唐沙门法琳著。据贞观十三年法琳自述,他在武德四年(621)仲冬月得到清虚观道士李仲卿所制《十异九迷论》和刘进喜所制《显正论》等,于是作《辩正论》八轴(卷)以破之(彦琮《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卷中)。事实上,法琳这部著作从初稿到完成经过很长的时间,据彦琮著《法琳别传》卷上,法[阅读全文:]
摘要: 四谛 四谛即苦集灭道四谛,谛谓真实不虚,如来亲证。佛成道后,至鹿野苑为五贤者始说此法,是为佛转法轮之初,故称初法轮,如《法华经·譬喻品》:“佛昔于波罗柰,初转四谛法轮。”初转法轮三说四谛,第一说: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此是教示四谛四相。第二说: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此是教劝修行[阅读全文:]
摘要: 集古今佛道论衡 《集古今佛道论衡》四卷,唐代京兆西明寺释道宣撰。本书在《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均有记载。但《宋高僧传》卷十四《道宣传》反而漏列。本书系“唐龙朔元年(661)于京师西明寺实录”(据本书卷首序题下注),至麟德元年(664)才最后撰定。丽刻本卷四续附首云“唐麟德元年于京师西明[阅读全文:]
摘要: 广弘明集 《广弘明集》,三十卷,唐京兆西明寺释道宣撰。这是继承、并扩大梁僧祐《弘明集》而作的书。在《旧唐书·经籍志》里,《广弘明集》虽与《弘明集》同列于丁部集录三类中的总集内,但它的体制和《弘明集》却稍有不同。《弘明集》分卷不分篇,《广弘明集》则除分卷而外,还按照所选文章的性质分为十篇:一、归正,[阅读全文:]
摘要: 七系付法传 《七系付法传》,又名《宝源录》,是明末西藏的佛教学者多罗那他(1575~1633)就他所得的印度佛教密宗主要各系传承编撰的一部历史著述。全书共分九分,记述了佛教密宗中七个主要修法的传承源流,对于一些著名的大师分别作了详略不等的传记。这七系是:一、大手印教授,二、拙火,三、羯摩印,四、光[阅读全文:]
摘要: 南海寄归内法传 《南海寄归内法传》,简称《南海寄归传》,四卷,唐义净撰于南海室利佛逝。义净(635~713),齐州(今山东济南地区)山庄人。出家以后,仰慕法显、玄奘西行求法的高风,十八岁起就立志欲游印度。后来到唐高宗咸亨二年(671),他方从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泛海西行,经过南海室利佛逝,于咸亨[阅读全文:]
摘要: 弘明集 《弘明集》十四卷,梁释僧佑(445~518)撰(僧祐行事见本书僧祐条)。《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所载僧祐自撰《弘明集》目录作十卷三十三篇,而现行本作十四卷五十八篇(包括书末附僧祐后序)。十卷所载都是梁以前的文章,后来增入的,多半是梁代的文章(亦有少数梁以前的文章),而两唐志均载《弘明集》十四卷[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