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香花供养 香和花均为常用的供佛之物,谓之“香花供养”。如《法华经·序品》谓:“有香华伎乐,常以供养。”香的品种极多,如檀香、涂香、末香、丸香、棒香、线香等。据《大宋僧史略》卷中谓:“经(指《贤愚经》)中长者请佛,宿夜登楼,手秉香炉,以达信心。明日食时,佛即来至。故知香为信心之使也。”又佛说法时,诸[阅读全文:]
摘要: 挂羊头,卖狗肉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曾说道:“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头于门外而卖马肉于内(市)也。”但形成现代流行的这则(挂羊头,卖狗肉)谚语,则是佛教禅宗。《五灯会元·卫州元丰院清满禅师》说:“又般名利之徒为人天师,悬羊头,卖狗肉,坏后进初机,灭先圣洪范。你等诸人,闻恁么事,岂不寒心[阅读全文:]
摘要: 看破红尘 “红尘”,原指繁华热闹的所在。如汉·班固《西都赋》:“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又如唐·刘禹锡《元和十一年戏赠看花诸君》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佛教所说的“尘”,系译自梵语pajas,意为污染,谓能污染人的真性。“尘”又与“境”同义,指外部一切感知认识的事物。佛教认为,尘境是[阅读全文:]
摘要: 相对、绝对 相对原作相待,绝对原作绝待。相对与绝对相称。《维摩诘经》卷二僧肇注曰:“诸法相待生,犹长短比而形。”一切万法,自现象界的观点而言,存在着长与断、大与小、东与西、有与无、是与非,乃至净与秽、迷与悟、生与死等的对立状态,佛教称之为相待,意谓相待而有。《仁王般若波罗密经·教化品》中说:“相待[阅读全文:]
摘要: 香火因缘 “香火”指香烛或指香与灯火,泛指一切供佛之物。同信佛法,同在佛门,彼此往来的契合者,称为香火因缘。如唐·白居易《祭中书韦相公文》:“长庆初,俱为中书舍人,日寻诣普济寺宗律师所,同受八戒,各持十斋,由是香火因缘,渐相亲近。”也可省为“香火缘”。如清·袁枚《子不语·王莽时蛇冤》:“先生辞光武[阅读全文:]
摘要: 相应 梵语欲吃多(Yakta)或瑜伽(Yoga)意译为“相应”,即契合义。如《华严经》:“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依《瑜伽师地论》,相应有三种,即一境、二行、三果。如《玄应音义》卷二三:“瑜伽,此云相应,谓一切乘境行果等……境谓一切所缘境,此境与心相应……行谓一切行,此行与理相应……果谓[阅读全文:]
摘要: 看风使帆 原为禅语,意为随缘,对机。语本《五灯会元》卷十六:“看风使帆,正是随波逐浪。截断众流,未免依前渗漏。”这是法云法秀禅师上堂开示的法语。法秀属禅宗云门宗门下。该宗祖师文偃有“云门三句”,名噪丛林,即“函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浪句”。“看风使帆”是解释“随波逐浪”句的。后变为“随风倒舵[阅读全文:]
摘要: 枯木逢春 “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这本是《五灯会元》里“婆子烧庵”故事中的两句话,后来人们用来形容枯木逢到春天又有生机。《敦煌变文集》卷二《庐山远公话》:“是日远公犹如临岩枯木,再得逢春”。宋代道原《景德传灯录·唐州大乘山和尚》:“僧问:‘枯木逢春时如何?’师曰:‘世间稀有。’”后来用枯木逢春[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