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成实论(Satyasiddhi-sastra) Chengshilun 佛教论书。古印度诃梨跋摩著。后秦鸠摩罗什译。16卷(一作14卷或20卷)。成实即成就四谛之意。为反对小乘说一切有部“诸法实有”理论,提倡“人法二空”,弘扬苦、集、灭、道四谛之理。相传诃梨跋摩为说一切有部著名论师鸠摩罗多(童受[阅读全文:]
摘要: 因明(Hetuvidya) yinming 古印度的逻辑学说。因,指推理的根据、理由;明,即知识,智慧。是通过宗、因、喻所组成的三支作法,进行推理、证明的学问。三支中,因是主要部分,故称因明。包括逻辑学和认识论(又称量论)。逻辑学部分,研究逻辑规则和逻辑错误。逻辑规则是宗、因、喻三支及其相互关系[阅读全文:]
摘要: 大智度论(Mahaprajna-paramita-sastra) Dazhidulun 佛教论书。简称《智度论》、《智论》、《大论》、《释论》,亦译《摩诃般若释论》。为论释《大品般若经》之作。传说古印度龙树著,后秦鸠摩罗什译。100卷。卷首所载僧叡之序称:“是以马鸣起于正法之余,龙树生于像法之末[阅读全文:]
摘要: 业(karma) ye 佛教术语。音译“羯磨”。最早见于印度的古奥义书,是婆罗门教、耆那教、生活派(邪命外道)等都袭用的术语。佛教中一般解释为造作。人的身、口、意造作善法与不善法,名为身业、口(语)业、意业。业生灭相续,必感苦乐等果,果是业果,结果的因谓之业因。业虽由人的身口意所造,但受烦恼的支[阅读全文:]
摘要: 大正新修大藏经 DazhengXinxiuDazangjing 《大正藏》全称《大正新修大藏经》。日本大正13年(1924)由高楠顺次郎和渡边海旭发起,组织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小野玄妙等人负责编辑校勘,1934年印行。全藏分3个部分:正藏55册,续藏30册,别卷15册(内图像12册,总目录3册),[阅读全文:]
摘要: 五种姓(panca-gotrani) wuzhongxing 佛教教义。姓亦作性。略称五姓,或称五种种姓、五种乘姓及五乘种姓。瑜伽行派和法相宗认为一切众生先天具有五种本性,由阿赖耶识中无漏种子(没有烦恼所污)和有漏种子(为烦恼所污,受到束缚限制)所决定,不可改变。《大乘入楞伽经》卷二称五种种姓为[阅读全文:]
摘要: 大日经(Mahavairocana-sutra) Darijing 佛教密宗根本经典之一。全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亦称《毗卢遮那成佛经》。唐善无畏等译。7卷。“大毗卢遮那”,意为“大日”。据佛教传说,此经是大日如来在金刚法界宫为金刚手秘密主等所说,原有广本十万颂,系龙猛菩萨入南天竺铁塔[阅读全文:]
摘要: 百论(Sata-sastra) Bailun 佛教论书。上下两卷。古印度提婆著,世亲释。本论曾有两次翻译。第一次在后秦弘始四年(402),鸠摩罗什译,僧睿作序。由于其时鸠摩罗什初至,方言未娴,故文义欠正。弘始六年,鸠摩罗什重译,僧肇作序。为今之流通本。僧肇《百论序》说:“《百论》者,盖是通圣心之[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