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粉身碎骨 其意原指为求佛法而不惜生命,《大品般若经·菩萨陀波仑品》说,有一菩萨在求法时,“自恨无供世尊者,忽遇城中豪富长者不安,欲人骨髓合药,即时敲骨出髓,卖与长者,以所得金,买种种花香供养于佛。”唐·玄觉《证道歌》亦说:“粉身碎骨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后转变为忠贞于某一事业或某一人物。唐·颜[阅读全文:]
摘要: 眼光 见于《楞严经》卷一:“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者,是心非眼。”俗语用眼光一词,含有多种意义。或指视线,如清·秦笃辉《平书·物宜上》:“眼光闪烁者,多险恶小人。”或指视力,眼力,如清·王陈梁《烛影摇红2自题秋夜[阅读全文:]
摘要: 菩萨 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众生的圣者。在“三乘”中,菩萨高于罗汉而次于佛。菩萨标榜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征。北周·庾信《五张寺经藏碑》:“如来说法,万万恒沙;菩萨转轮,生生世界。”菩萨,乃是梵语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省音,意译为“觉有情”、“道众生”等。我国民间熟悉的菩萨[阅读全文:]
摘要: 差别 事物的差异、不同,称为“差别”。如曹禺《日出》第四幕:“头等货、三等货,都是这么一说,差别倒是很有限。”有时也作“区别”解释。如清·姚鼐《读司马法六韬》:“余常谓周秦以降,文辞高下,差别颇易。”此词出于佛经。《百喻经·人谓故屋中有恶鬼喻》:“然诸众生横计是非,强生争讼,如彼二人等无差别。”然[阅读全文:]
摘要: 虚头 遮人眼目的骗局、花招,俗谓之“虚头”。如《西游记》第三二回:“好大圣!你看他弄个虚头,把眼揉了一揉,揉出些泪来。”也指虚假不实的部分。如叶圣陶《四三集·感同身受》:“你可知道,我每天同它要碰几回面——不说虚头,平均总有两百回。”“虚头”出于禅宗的《景德传灯录2全豁禅师》:“德山曰:‘阇梨是昨[阅读全文:]
摘要: 逍遥自在 意指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五灯会元》卷十八《性空妙普庵主》载妙普自祭文有“四十二腊,逍遥自在,逢人则喜,见佛不拜”之语,此语后被广泛应用。《元曲选·张生煮海》:“海东一片晕红霞,三岛齐开烂漫花。秀出紫芝延寿算,逍遥自在乐仙家。”《警世通言》卷第二:“这首《西江月》词,是个劝世之言,要人割[阅读全文:]
摘要: 烧头香 “烧头香”又叫做“烧头炉香”。这是一种民间的风俗,拜佛、敬神等都有。谓信徒赶早到寺、观或神祠,争上第一炉香,以示虔诚。此风俗由来已久,在宋代已盛行。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为繁盛……夜五更争烧头炉香,有在庙止宿,夜半起以争先者。”又如清[阅读全文:]
摘要: 晨钟暮鼓 梵语犍椎Ghanta,译为钟或磬,系举行法事时集众而用的法器。《释氏要览》载,比丘在布道时,众人不按时集会,佛说打犍椎或打鼓等而召集。因而晨昏撞钟击鼓已成为中国佛寺的一种传统。《敕修百丈清规·法器章》:“大钟,丛林号令姿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唐宋以来,我国各[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