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百科  > 所属分类  >  佛教人物   
[0] 评论[0] 编辑

萧衍居士

目录

萧衍居士(464~549年)编辑本段


  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出生于齐皇室家族,自幼博读经书,“洞达儒玄”。(《梁书》卷三)齐竟陵王萧子良在鸡笼山西邸集会名僧居士,讲经说法,当时年轻的萧衍就常游其门下,为子良门下“八友”之一。萧衍后来废齐建梁后,极力提倡佛教,且身体力行,使南朝佛教在梁武帝时达到了鼎盛。
  萧衍早年普尊奉道教,与著名道士陶弘景关系甚密。陶弘景在他夺取南齐政权时曾给予过支援,因此在他即位后,对陶格外礼敬,时常谴使向陶请教。当时人称陶弘景是“山中宰相”。但是不久,梁武帝便转而提倡佛教。在他看来,儒、道两家只是“世间之善”,而佛教是超越世间的,“能使众生出三界之苦门,入无为胜路”,所以佛教要比儒、道两家更加优越。他说“老子、周公、孔子等,虽是如来弟子,而化迹既邪,止是世间之善,不能革凡成圣。”不仅把儒、道两家圣人贬为如来佛的弟子,说他们教化有限,还认为其偏邪不正。于是在天监三年(五〇四年)下诏表示自己皈依佛教,同时要求公卿百官、侯王宗族“宜反伪就真,舍邪归正。”在意识形态领域把佛教置于比儒、道更高的地位,视为国教。(见《舍事李老道法诏》载《广弘明集》卷四)其后又下诏,“令其王侯子弟皆受佛戒,有事佛精苦者,辄加以菩萨之号。”《魏书·萧衍传》一时朝廷上下、王侯家族,奉佛成风。
  为了表示对佛教的支援,他热衷于修建佛寺、铸造佛像、举办无遮大会(注1)等活动。据载,他亲自敕修的大型寺院就有十余座。在他的带动下,梁代王公贵族纷纷仿效,捐资建寺,一时寺院剧增,仅健康(南京)一处就有五百余座,全国则有二千八百余座,较大的寺院往往周宇环绕,延袤数里,有若天宫。唐代诗人杜牧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对京城健康佛教盛况的形象描写。与此同时,又大规模地营造佛像,著名的有光宅寺的丈九无量寿佛铜像、同泰寺的十方金铜像和十方银像以及浙江新昌剡溪的弥勒佛石像等。此外还举办大型法会,邀请佛教名僧讲经说法,对于宝亮、智藏、僧旻、法云等名僧,给予他们很高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比如智藏和尚,不仅可以自由出人宫中,甚至登上正殿的御座。
  为了表示对戒律的尊重,武帝还明令僧众禁断一切肉食,规定破坏此戒者将以僧法、国法处置。他自己也身体力行,从此不吃肉,不喝酒。自此以后,素食便成为汉地佛教生活的一大特色;寺院僧尼一律素食,在家信徒也自觉素食。
  为了证明自己虔诚的佛教信仰,梁武帝在位期间,还先后四次“舍身”佛寺“为奴”,脱下皇袍,穿起法衣,为僧众执役,自愿做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每次皆需群臣苦劝,并“以钱亿万奉赎”,于众僧默许后,方还皇宫。(见《南史》卷七,《建康实录》卷十七)
  武帝不仅重视佛教实修,而且勤于研读佛经,亲自讲经说法。他一生中撰述了数百卷有关佛教的论著(见《梁书》卷三),并敕请名僧撰写佛经注疏。推动了佛教学术的发展,南北朝时三论学的重兴就是出现于梁武帝时代。
  武帝晚年时爆发了“侯景之乱”,太清三年(五四九年)叛军攻陷都城建康,武帝在宫城里被困,饥病而死。
  释:
  1·无遮大会:“无遮”,意为佛教徒上下贵贱平等。大会上宣讲佛法,施舍财物。
  (史向前 编著)(根据网上资料编辑)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李邴居士    下一篇 王随居士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