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氏多尊者
阿氏多尊者(藏传佛教十六尊者)编辑本段
在仙人山上,
居住著尊者阿氏多。
他周围伴随著一百个阿罗汉,
尊者双手作掸定手印,
向尊者致敬!
做禅定手印时,将右手手掌向上置于左手之上,两手拇指轻轻碰触。禅定手印的含义如下所述:
一位瞻仰、顶礼、崇拜阿氏多尊者禅定法印的信徒,可以得到阿氏多尊者的佑护,并可以获得很多修习成就。其中包括观修佛法日趋精进完美;获得无限的福泽和广泛的心智修养;使心神专注于各种禅静。
此外,据说如果信徒观想禅定于印尊祈供奉阿氏多尊者,他将对完美佛法的忠诚与日俱增,并坚定修习佛法的决心,悉心修习佛法。
无论信徒在什么地方受到伤害或者遇到任何邪魔,由于受到禅定手印的加持和佑护,这些外力和妖魔都不能动他们一根毫毛,确保他们平安无恙;可以戒止魔、人以及非人的所做恶行,最终导引积累善业功德。
阿氏多尊者生平
阿氏多尊者出生在当时六大城市之一的室罗伐悉底城,父亲来巴热赛是一富翁,他与同种姓内的一妇女结婚。妻子怀孕后给他生下一个漂亮的男孩。男孩身上带有很多吉祥善德的标帜,出生时有诸多瑞兆同时出现。孩子出生那天,由于婴孩福运的支使,出现了一头满身珍宝的大象。所以就给孩子起名叫朗保巾,意思是“具有象的人”。孩子的出生也了却了来巴热赛的一桩心愿。随著时间的流逝,朗保中也长大成人。
国王波斯匿王和王后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在这位公主身上有很多类似于僧衣法衣的标帜。因为这个原因,公主的名字就叫“却郭巾”,意思是“具有法衣的人”。说来也巧,一天公主在丛林里散步,正好碰见朗保巾也在丛林中。二目对视,双方都被对方的美貌吸引住了。那天夜晚,俩人回家之后,仍然不能控制对对方的思念,双双坠入爱河。
不久,朗保巾的父亲来巴热赛知道了这件事,就去问他的儿子,朗保中把他们相爱的详细情况都告诉了父亲,并恳请父亲想个办法,以便能让他和却郭巾公主成婚。父亲听了他的祈请后,回答说:
“我们怎敢向公主求婚呢?如果你们俩人前生的姻缘已定,那么,即使你不做任何努力,姻缘也会得到天成,因此,不必去做无谓的努力。”
朗保巾虽然明白父亲所说的这番话,但他对公主的爱情却与日俱增。
一天,朗保巾应国王波斯匿王的召请,带上从他的“宝象”身上取下的两支珍贵的象牙赴请。他来到王宫,将两支象牙献给波斯匿王,国王看见这珍贵稀有的礼物,非常高兴。他向朗保巾表达了谢意,并赞扬了这位年轻人。国王问朗保巾叫什么名字,最喜欢得到什么东西作报偿,朗保巾说什么也不要。于是,国王对这个青年更是心生喜爱,更加赏识。
经过一段时间,朗保巾已知道自己得到了国王的钟爱。他又将世间稀有,堪与任何珍宝媲美的象牙作为礼物献给了国王。
此后的一天,国王对朗保中说:
“我不能够总是从你这儿拿价同金子一样珍贵的礼物,它们不能使我感到快乐。给我带来快乐的是你英俊的容貌,你真是自然为国王生就的美饰。如此的青年是国王我的亲信,对你来说,我愿最大限度地满足你的愿望。即使是你要我的财宝,我也愿意交给你,而且毫不反悔。”
朗保中行双手合掌的尊敬礼节,然后说:
“别的东西我什么也不想要,我要的不是财宝,也不是权势。我只有一个请求,如果不惹您生气的话,我想请求你把公主却郭巾许配与我为妻。”
听到朗保中说了求婚的话,波斯匿王非常为难。
国王心情不快地沉默了一会,回答说:
“明天早晨我再告诉你吧。”当朗保巾回家之后,国王召见宰相告诉他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将如何应付这次求婚,如果不拒绝的活,就只得同意这门婚事了。国王对宰相透露说:
“我是不想把女儿嫁给朗保巾,我女儿是一位公主,朗保巾虽说英俊,又有很多令人称羡的品质,但他毕竟出身平民。不过,如果青年人的希望破灭之后,也不能断送我与他之间的友谊。我真不能想象我明天早晨如何见他。”
国王一面说,一面露出为难的神色。宰相教给他一个方法,叫国王明天早晨按宰相的安排进行。
第二天早晨,当朗保巾来的时候,国王告诉他如果朗保巾能够骑著「宝象”到宫中来的话,就把公主嫁给他。朗保巾听完就赶回家去,不一会儿他骑著「宝象”和他的手下人到王宫来迎娶新娘。国王看见朗保巾最好的“宝象”前来,真是吃惊不小。他开始信服这个幸运的年轻人具有高尚的品德。国王一高兴,也想自己骑上“宝象”试一试,但当国王去骑乘时,“宝象”就远远地跑开了,甚至碰也不能碰一下,但朗保巾却可以重新骑上向前走去,国王非常惊奇,于是他毫不踌躇地把女儿嫁给了朗保中。
朗保巾娶到了一位美丽的公主。他和妻子一起返回家中,全家和睦地生活在一起。日子越过越昌盛,实现了以前所有的宿愿,他们在任何方面都没有过分的欲求,也不悉心去追求财物。从此,朗保中就以阿氏多的美名而为人所知。阿氏多的意思就是“不能击败的人”。
此后的一天,波斯匿王由阿氏多和公主却郭巾以及国王的大臣等,陪同来到祗陀林向释迎牟尼效忠。他们一行人在释迦牟尼佛面前行跪拜礼。国王问释迦牟尼佛:
“由于阿氏多所修的善业,他已经获得了如此的智慧和广博的成就。对他来说,最大的福运是拥有最好的‘宝象’,请问是修什么善业得此报偿呢,又根据前世的什么善业使我女儿嫁给阿氏多为妻呢?”
释迦牟尼佛回答说:
“现在世间生活的人其所有幸福都是上世业力的结果,当毗婆尸佛在世期间,由该佛的随从和比丘陪同,访问了念丹国王的城堡,路边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在用木象玩具作游戏。当两个孩子看见毗婆尸佛走近时,心中充满了崇敬,他们把手中的玩具小象作为礼物献给了毗婆尸佛。佛明白孩子的意思,祈祝他们来世成为夫妻;他还祝愿男孩在来世拥有并骑乘最好的‘宝象’,具备最广博的知识和智慧。正因为如此,阿氏多才有如此的智慧。那个小女孩,非常羡慕毗婆尸所穿的僧衣。佛祈祝她在来世也具有同样的僧衣。”释迦牟尼佛解释说,“这就是你女儿身体上带有法衣标帜的原因。”
听罢释迦牟尼佛的一番解释,国王、大臣和所有在场的人都非常的惊奇。他们又一次参拜佛陀,然后才返回家去。阿氏多和却郭巾听完佛陀一席透彻的解释,俩人都有了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从尘世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皈依之后,他们都达到了佛学五道的第三道——见道。后来,阿氏多获得阿罗汉位,最后被尊为圣人和神灵,成为人们崇拜敬仰的对象。
释迦牟尼佛说到阿氏多时,用了这么一句话:
“我的弟子比丘阿氏多,是所有善德之人中的姣姣者。”
阿氏多尊者的居地
根据通常的说法,阿氏多尊者的居地是在仙人山,为此还有如下的一个传说。
从前,有一位禅师和他的五百个弟子在修习禅定。颂经之后,禅师觉得他的弟子也必须有更大的居地,于是禅师依自己的内力念诵祈语,依据祈语产生的神力来到一座山上。这座山真是一个理想的居地。禅师的弟子、学生和婆罗门建造了很多小小的静修室,禅师就在这座山上静修,在这儿获得了五种神通(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和他心通)。以后,由于禅师在此山修习过这座山就又被人称作“仙人山”。
根据另一份资料说阿氏多尊者居住在恰阔彭波日山,这可能是仙人山的另一种名称,也可能是阿氏多尊者在另外的时期住过的山名。
阿氏多尊者对释迦牟尼佛感恩报德,以全部身心救助所有众生。按照佛陀的指示,他一直没有离开现世间,和他的随从,一百个阿罗汉一起住在仙人山上,佑护佛陀的教法。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阿莽班智达·贡却坚赞 下一篇 嘉堪布·札巴坚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