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百科  > 所属分类  >  三藏法数   
[0] 评论[0] 编辑

十六特胜

目录

十六特胜编辑本段


  ﹝出法界次第﹞
  十六特胜者,胜于四念处等诸禅观也。始从调心,终至非想。地地皆有观照,能发无漏善业,而无猒恶、自害之失,故受特胜之名也。(四念处者,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也。无漏者,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一、知息入特胜],息即鼻中气息,谓数息调心之法。若闇心而数,则观慧不明;今既觉知息入,则照息分明,故解慧易发,是为特胜。
  [二、知息出特胜],谓数息调心之法,若闇心而数,则观慧不明,今既觉知息出,则照息分明,故解慧易发,是为特胜。
  [三、知息长短特胜],谓调心既静,而照了渐明,即便觉息入出长短之相,是为特胜。
  [四、知息遍身特胜],谓从欲界定证未到地定时,即觉身及定法悉皆虚假,息之入出,遍身微微,如有如无,是为特胜。(未到地定者,谓于欲界修色界定,身虽未到于彼,而心已先证彼定也。)
  [五、除诸身行特胜],谓从未到地,若发初禅觉观之法,则身心豁然开朗,所证境界,悉皆虚假,空无我人;既无我人,谁作诸事?谁受禅定?是则颠倒所起身业,皆悉坏灭,是为特胜。(觉观者,谓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
  [六、受喜特胜],谓既与观慧相应,若证初禅喜支,即能照了,而此喜支,则无过失,是为特胜。(支,分也。)
  [七、受乐特胜],谓既与观慧相应,若证初禅得乐支时,即能觉了,便于乐支,不起见着,以无所受而受乐触,是为特胜。
  [八、受诸心行特胜],谓既与观慧相扶,若证初禅一心支时,即能照了一心,不起颠倒;于一心中,获得正受,是为特胜。
  [九、心作喜特胜],谓离初禅,入二禅时,常自照了,若发二禅内净之喜,则此心真喜,从观慧而生,是为特胜。
  [十、心作摄特胜],谓既因观慧得二禅一心支,即照了一心,摄诸乱想,颠倒不起,是为特胜。
  [十一、心作解脱特胜],谓离二禅,入三禅时,常有观慧,即能照了;虽得妙乐,心不耽着,无累自在,是为特胜。
  [十二、观无常特胜],谓离三禅,入四禅时,常修观慧,发不动定,了达定中心识虚诳,念念生灭,是为特胜。
  [十三、观出散特胜],谓从四禅入虚空处时,加修观慧,内外照了,而证空定,能离色界缘空之识,自在消散,即能了达空定虚诳不实,心不爱着,是为特胜。
  [十四、观离欲特胜],谓离虚空处定,入识处时,常以观慧,内自推捡,离虚空处离欲之心,于是发识处定,即能了达识定虚诳不实,心不爱着,是为特胜。
  [十五、观灭特胜],谓离识处,入无所有处时,常以观慧,照了所修之境,能修之心,于是发无所有处定,即能了达无所有处虚诳不实,心不爱着,是为特胜。
  [十六、观弃舍特胜],谓离无所有处,修非有想非无想定时,常以观慧,观察所修之法,能修之心,于是发非想处定,即能了达非想处犹有细想,虚诳不实,非是涅槃安乐之法,心不爱着,是为特胜。(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二十重华藏庄严世界海    下一篇 十八支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