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百科  > 所属分类  >  中国佛教   
[0] 评论[0] 编辑

楞严经

目录

楞严经编辑本段


  《楞严经》具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或简称《大佛顶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十卷,唐中宗时般刺密帝译,属于秘密部。自宋而后,盛行于禅、教之间。明智旭《阅藏知津》中称"此经为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但因其内容与其他显教各经论所说多有分歧,所以自古以来对于此经就有真伪的争执而不能决。

  关于此经的传译,据唐智昇《续古今译经图记》说:此经译者般刺密帝,唐言"极量",中印度人。居广州制旨道场。以神龙元年(705)五月二十三日于灌顶部中诵出一品,即此经十卷。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一作铄佉,此云"云峰")译语,房融笔受,怀迪证译。"其僧传经事毕,汛舶西归。有因南使流通于此(长安)。"但在《开元释教录》卷九中则以此经是怀迪所译。谓迪曾被召入京,参预菩提留志《大宝积经》的译场,任证义。事毕还乡,遇梵僧,未得其名,共译此经。"迪笔受经旨兼辑缀文理。其梵僧传经事毕,莫知所之。有因南使流经至此(长安)。"《续译经图记》与《开元录》两书同是智昇开元十八年(730)所著而所记不同。考《大宝积经》是菩提留志于神龙二年(706)创译,至先天二年(713)毕功。《续图记》既云此经是神龙二年所译,应是怀迪未入京前事。而《开元录》乃云,怀迪事毕还乡方遇梵僧传译此经,两说颇相违异。是此经的译人译时均有可疑。

  其次,关于此经的流传经过,据宋释子璿《首楞严义疏注经》中云:"房融知南诠,闻有此经,遂请对译。房融笔受,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翻经才竟,三藏被本国来取。奉王严制,先不许出。三藏潜来,边境被责。为解此难,遂即迥去。房融入奏,又遇中宗初嗣,未暇宣布,目录缺书。时禅学者因内道场得本传写,好而秘之,遂流此地。大通(神秀)在内,亲遇奏经,又写随身,归荆州度门寺。有魏北馆陶沙门慧振搜访灵迹,常慕此经。于度门寺遂遇此本。"《宋高僧传》卷六《唯慤传》云天宝末,慤于京师受旧相房融宅请。未饭之前,宅中出经函云:"相公在南海知南诠,预其翻经,躬亲笔受《首楞严经》一部,留家供养。"是此经流传有四说不同。一说是因南使流传来此。第二说是房融奏入,因禅学者自内道场传写流通。第三说是神秀亲遇奏经,因而传写归荆州度门寺。第四说是房融抄写留家供养,因而传出。但神秀于神龙二年卒于东都,既未还山,焉得写本随身,归于荆州?是此经的流传深有可疑。

  此经的内答,第一卷叙阿难因乞食,被摩登伽女用幻术摄入媱席,将毁戒体。如来放光,并勅文殊师利以神咒往护,遂将阿难及摩登伽女来归佛所。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悔恨自己一向多闻,道力未全,因而启请宣说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佛告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有诸妄想故有轮转。又告以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能破客尘烦恼,以显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云云。

  第二卷因波斯匿王之问,显示真性圆明无生无灭本来常住之理。并说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妄见,随业轮转:一、众生别业妄见,二、众生同分妄见。应当抉择真妄,而明五阴身心不有,世界本空,破我法二执,显本觉真如,显示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三卷佛对阿难陀就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一一说明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四卷因富楼那之问,显示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但以三种相续:即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诸有为相循业迁流。妄因妄果其体本真。真智真断不重起妄,是故如来证真故无妄。四大本性周遍法界。歇即菩提,不从人得等。

  第五卷憍陈如五比丘,优波尼沙陀、香严童子、药王药上二法王子、跋陀婆罗等十六开士、摩诃

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阿那律陀、周利槃特迦、轿梵钵提、毕陵伽婆蹉、须菩提、舍利弗、普贤菩萨、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优波离、大目犍连、乌芻瑟摩、持地菩萨、月光童子、瑠璃光法王子、虚空藏菩萨、弥勒菩萨、大势至菩萨等,各各自说最初得道的方便以显圆通。

  第六卷最后观世音菩萨说耳根圆通,以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获十四种无畏功德,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文殊师利以偈赞叹。佛更为说四种律仪(媱、杀、盗、妄),令离禅魔。

  第七卷佛说四百三十九句大佛顶陀罗尼。此即大白伞盖佛顶陀罗尼经。并说安立坛场法则及持诵功德。次因阿难请问修行位次,佛先为说十二类众生(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颠倒之相。

  第八卷说明三摩提三种渐次。次明五十七位: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又因文殊问,示经五名,说明经的归趣。因阿难问,说地狱趣造十习因,受六交报,以及鬼、畜、人、仙、修罗、天等七趣,自业所感差别。

  第九卷说明三界二十五有之相。次明奢摩他中微细魔事,即五阴魔等。

  第十卷说五阴的行阴魔中十种外道(二无因论、四编常论、四一分常论、四有边论、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识阴魔中禅那现境十种魔事。次明五阴相中五种妄想等。

  此经的注解,在唐有三家,一、慧振《疏》十卷、《科》一卷,二、惟慤《玄赞》六卷(一作二十卷),三、弘沇《资中疏》,卷数未详。此三疏早已失传。现今所存的都是宋以后的著作,大半是属于贤首、天台、禅宗三家的。此经所以受到台、贤、禅者的重视,是因为此经所说常住真心性清净体,与台、贤二家圆教宗旨相合。又所说七处徵心、八还辨见,对于禅宗的参究可以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五阴魔的说明,也给禅修者以警策。
  总之此经是详细说明了圆顿禅的途径,特别是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更为禅、净学人所接近。至于译笔的华美也成为文学之士所爱好。自宋元以后,楞严咒成为丛林早课之一,于是此经的流传和讲习就更普遍了。现存的注解约有四十余家。其中属于贤首宗的,有宋子璿《义疏》二十卷、《科》一卷,怀远《义疏释要钞》五卷,戒环《要解》二十卷,明真鉴《悬示》一卷、《正脉疏》十卷、《科》一卷,袾宏《摸象记》一卷,德清《悬镜》一卷、《通议》十卷、《提纲》一卷,圆澄《臆说》一卷,通润《合辙》十卷,观衡《悬谈》一卷,广莫《直解》十卷,真界《纂注》十卷,清续法《灌顶疏》,通理《指掌疏》十卷、《悬示》一卷、《事义》一卷,溥晼《宝镜疏》十卷、《悬谈》一卷、《科》一卷。属于天台宗的有宋仁岳《熏闻记》五卷,宗印《释题》一卷,思坦《集注》十卷,元惟则《会解》十卷,《前茅》二卷、《圆通疏》十卷,真觉《百问》一卷,一松《秘录》十卷,智旭《玄义》二卷、《文句》十卷,清灵耀《观心定解》十卷、《科》一卷、《大纲》一卷。属于禅宗的,有宋德洪《合论》十卷,咸辉《义海》三十卷,可度《笺》二十卷,明函是《直指》十卷,大韶《击节》一卷,真可《释》一卷,乘旹《讲录》十卷,元贤《略疏》十卷,曾凤仪《宗通》十卷,清济时《正见》十卷,净挺《问答》十卷。其居士所著,不属于专宗者,有明钟惺如《说》十卷,焦竑《精解评林》三卷,陆西星《说约》一卷、《述旨》十卷,钱谦益《疏解蒙钞》十卷,凌弘宪《证疏广解》十卷,清刘道开《贯释》十卷。其中台、贤二家疏释,互有诤论。特别是真鉴的《正脉疏》、传灯的《圆通疏》中互相讥评甚烈。

 

 自中唐以迄近代,千二百年间,此经备受禅讲之士的推崇,也成为后世行人认为必读之书。但是怀疑者以此经所说与其他经论不符,认为伪造。他们所疑约有七点:第一,一般经论都说四大(地、水、火、风),或说五大(地、水、火、风、空),或说六大(地、水、火、风、空、识)。而此经独说七大,于六大外又立"见大",是一切经所无。第二,此经卷四辨六根功德中说:"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迭,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此文在诸家疏释中无有定解。《首楞严经义海》云:"慤师约三世四方具有五根五尘,成百二十。一一根尘熏成十类众生,为千二百。(弘)沇师非之,(崇)节公是之。(洪)敏师于十二中一一皆具十善成百二十。一一善用具十如是,成千二百。"子璿《义疏》云:"如第一位,三世四方,宛转十二,便成一迭。算位即是一横二竖,已成过去。第二即变过去一世以为现在,进动算位,一竖二横,成百二十,为第二迭。第三又即变现在世以为未来,进动算位,一横二竖,成一千二百,为第三迭。能变之法即唯三世,所变之数亦止千二,故无增减。"如是诸解,莫衷一是。第三,卷五中,世尊说偈。其最初一偈云:"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此是清辩菩萨所造《大乘掌珍论》偈。此偈若是佛说,论中不应不标明。第四,此经卷其中说十二类众生,以休咎精明为有色众生,空散销沉为无色众生,神鬼精灵为有想众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是无想众生,诸水母等以蝦为目为非有色众生,咒诅厌生为非无色众生,彼蒲卢等,异质相成,是非有想众生,如土枭等,附块为儿,是非无想众生。此亦与各经论有情无情之说不符。第五,一般经论只说五趣(天、人、鬼、畜、地狱),或说六趣(五趣外加阿修罗)。而此经于六趣外又有仙道一趣,成为七趣。第六,此经说菩萨修位阶次有五十七位。最初立乾慧位,中间切入四加行,亦与各经所说有异。第七,卷十中说行阴魔立十种外道论,亦与各经论所说相违。

  关于此经的真伪之争,不仅在汉地如此,即此经由汉地传入藏地以及由中国传入日本时也曾发生过争论。在藏文甘珠尔中有由汉译藏的《大佛顶首楞严经》第十品以及《魔鬼第九》两本,实即此经的第娑九、第十两卷,经末不注译人及译经时代,但其为西藏前弘期,约当唐代的译经无疑,因为西藏的卢梅(十世纪间)曾怀疑此经非是佛说而布敦(十四世纪间)则深为置信。很可能此经在唐时曾全部译藏而经朗达玛王灭法,遂至残缺,沦为二帙。嗣后在清高宗乾隆十七年至二十八年间又由章嘉呼图克图主持,由袞波却将全经重译成藏文,并刊成汉、满、藏、蒙四体合璧的《首楞严经》全帙。

  至于此经传入日本是普照入唐携回的。玄叡《大乘三论大义钞》卷三云:"经本东流,众师競诤。则于奈乐宫御宇胜宝感神圣武皇帝(724~748)御代仲臣等请集三论、法相法师等而使检考。两宗法师相勘云:是真佛经。掌珍比量与经量同,不可谤毁。论定竟,即以奏闻。奉勅依奏已毕。然宝龟年中(770~782)使德清法师等遣唐检之。德清法师承大唐法详居士云:《大佛顶经》是房融伪造,非真佛经也。智昇未详,谬编正录。"由此可知此经真伪之诤由来已久。要之此经属于密教。其中所说基于密教的"即事而真","即身成佛"的原则,自与显教的理论有所不同。其所立名相自难以中观或瑜伽宗的学说来衡量。因而诸家注疏所诠释,或亦未能尽称经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大般若经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