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琳大师
法琳大师(572~640年)编辑本段
法琳大师,俗姓陈,原籍颍川。他的远祖曾到襄阳做官,因之留寓该地。他生于陈宣帝太建四年(五七二年),年少即出家,游历金陵、楚郢(江陵)各地,遍学内外典籍。隋开皇十四年(五九四年),二十三岁,夏五月,隐居青溪山鬼谷洞(地在湖北远安县),精勤诵习,白昼钻研佛经,夜间阅览俗典,学业大进,曾撰有“青溪山记”,文词婉丽,传诵一时。仁寿元年(六〇一年),他三十岁,出山来游隋京大兴(即长安)。他想了解道教的真实情况,遂在义宁之初(六一七年)著黄巾道服与道家交往,到唐武德年初(六一八年),又还归佛教,住济法寺。武德四年(六二一年)九月,太史令傅奕(原是返俗的道士),上废佛法奏事十一条。唐高祖李渊征询沙门的意见,法琳这时据理回答,李渊无词以对,傅奕之议因而不行。但是傅奕把他奏事的内容公开宣布,因文中有秃丁、胡鬼等语,遂使社会上有鄙视歧视佛教僧徒的风气。这时有总持寺的普应撰“破邪论”二卷,有居士李师政(曾任扶沟令)撰“内德论”和“正邪论”,都广引佛教经论,破斥传奕之说。但是法琳以为佛教经论本为傅奕攻击的对象,纵然引用,岂能使其心服,于是自撰“破邪论”一卷(或作二卷),约八千多字,引据孔子老子推敬佛教等中国的古代传说,用傅奕等本身所信的学说以破斥其谬见,此论出后,虞世南特为写了一篇序文,风行一时。法琳为了要进一步转移当时社会上的视听,遂在武德五年(六二二年)正月上书于皇太子,武德六年(六二三年)五月二日又上书于秦王(唐太宗)备论传奕之妄。武德九年(六二六年)三月,唐高祖下诏沙汰寺僧;只京师留三寺千僧,其余寺宇并赐王公,僧徒放还故乡。但到六月三日,高祖退位,太宗大赦天下,佛教又恢复旧观。本来武德初年有道士李仲卿、刘进喜等著「十异九迷论”和“显正论”等论贬量佛教,法琳为了造论破斥著成“辩正论”八卷十二篇,东宫学士陈子良为之制序。贞观元年(六二七年)太宗舍太和宫为高祖立龙田寺,以法琳为寺主,又三年(六二九年),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三藏来长安翻译“宝星陀罗尼经”和“般若灯论”等经典,法琳都参加笔受,审定名义,并写“宝星陀罗尼”制“序”。贞观七年(六三三年)二月,有太子中舍人辛谞设“问难”二条以问纪国寺僧慧净,慧净著「析疑论”答之,并以此论送法琳阅览,法琳因此有著「齐物论”。贞观十一年(六三七年)正月,唐太宗因为自姓李氏,欲推尊以老子李耳为始祖的道教,诏令道士女官的位次排在僧尼之前。当时僧众推法琳上表抗争,太宗不从。贞观十三年(六三九年)九月,有道士秦世英谮毁法琳,说他所著的“辩正论”,讪谤皇帝的祖宗,有罔上之罪。太宗大怒,又下诏沙汰僧尼,并逮捕法琳加以推问。到十月二十七日遣刑部尚书刘德威,礼部侍郎令狐德芬,侍御史韦悰,司空毛明素等推问,法琳辞气不屈。至十一月十五日刘德威等以推检状况奏闻,太宗于是亲自审问,当时问答有二百余条。到二十日,太宗又下诏令法琳念观音七天,届期行刑,看有无灵感。到期又遣人询问,法琳对答从容,太宗闻报欢喜,谕令免刑,又召法琳细问佛道优劣,法琳对答如理,太宗遂释其罪,令徒益州为僧。法琳又著「悼屈原篇”以叙己志。贞观十四年(六四〇年)六月初一日行至百宇关菩提寺,患疾,七月二十三日卒,年六十九。
法琳的著作,除“破邪论”、“辩正论”(现存)而外,据同时的沙门彦悰曾加以搜集,谓共有“诗赋”、“碑志”、“赞颂”、“箴诫”、“记传”、“启论”、“三教系谱”、“释老宗源”等合三十卷。又据道宣所述,另有“表”、“章”、“诔”、“大乘教法”等名目,共有三十余卷。他的这部文集现已失传,但是重要的文字大都引用在彦悰和道宣二人分别撰作的“法琳传”中。在法琳当时,佛教和道较的斗争非常剧烈,法琳在此一斗争中,深入了解道教内幕,所以他的文字中保存不少有关道教的原始材料,而为现代研究道教史的重要依据。又因唐朝引老子李耳为祖先,法琳考查出唐代的祖先实出于元魏拓拔氏,这给后代研究隋唐氏族问题得到一个很好的启发,所以近代有些史学家也找出旁证支持法琳的意见。
(郭元兴著)(根据网上资料编辑)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天息灾译师、法天译师、施护译师 下一篇 神会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