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通玄长者
李通玄长者(635~730年)编辑本段
李通玄长者,世称李长者,又称枣柏大士,是唐代的华严学者,沧州(今河北省沧县东南)人。青年时钻研易理,到四十余岁时,专攻佛典,潜心“华严”。当时正值八十“华严”译成。于开元七年(七一九年)春,他携带新译“华严经”到太原孟县西南同颖乡大贤村高山(一作仙)奴家,造论阐明经义。三年足不出户,据说每天早晨只食枣十颗、柏叶饼一枚,由此世称枣柏大士。他后来携带论稿移居神福山原下的土龛(即太原寿阳方山土龛)继续撰述,经过五年告成,这就是“新华严经论”四十卷。继而又作“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开元十八年(七三〇年,一说开元二十八年,七四〇年)三月二十八日圆寂,寿九十六岁。
他的著述除上述两种而外,还有“会释”七卷(后附论文)、“略释”(即“华严经中卷大意略叙”)一卷、“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均现存。此外还著有“十玄六相”、“百门义海”、“普贤行门”、“华严观”,又“十门玄义排科释略”一卷、“眼目论”一卷等及诸诗赋均散佚。“新华严经论”在李通玄死后四、五年,才由僧人广超等传写弘通,到了宣宗大中年(八四七~八五九年)中,福州开元寺比丘志宁又将论文会入经文之下,成一百二十卷,后又经思研整理,称为“华严经和论”,就流传的更普遍了。宋戒环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要解”一卷,便是依据李通玄的学说而辅以澄观的学说而作。又有关于他的各论提要之书,有明李贽作的“华严经合论简要”四卷。明方泽作的“华严经合论纂要”三卷。
他在智俨、法藏一系以外,别树一帜,于华严一宗传统的学说,有不少的变更,如志宁在“华严经合论序”中说:“其论所明,与诸家疏义稍有差别。”通玄自己也说他的分宗立教,和先德所立有少分不同。但大体仍不出法界圆融的义旨。他在“新华严经论”的卷首,立十门解释“华严”一经的义旨:一、明依教分宗,二、明依宗教别,三、明教义差别,四、明成佛同别,五、明见佛差别,六、明说教时分,七、明净土权实,八、明摄化境界,九、明因果延促,十、明会教始终。这十门都是自出机杼,特别是所立十宗、十教的教判,和法藏一系的五教十宗说迥不相同。十宗是:一、小乘戒经,以情有为宗;二、“梵网”菩萨戒经,以情有及真俱示为宗;三、“般若经”,以说空彰实为宗;四、“解深密经”,以不空不有为宗;五、“楞伽经”,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宗;六、“维摩经”,以会融染净二见现不思议为宗;七、“法华经”,以会权就实为宗;八、“大集经”,以守护正法为宗;九、“涅槃经”,以明佛性为宗;十、“大方广佛华严经”,以此经名根本佛乘为宗,又以因圆果满,法界理事自在缘起无碍为宗。十教是:第一时说小乘纯有教;第二时说“般若经”破有明空教;第三时说“解深密经”和会空有明不空不有教;第四时说“楞迦经”明说假即真教;第五时说“维摩经”明即俗恒真教;第六时说“法华经”明引权归实起信教;第七时说“涅槃经”令诸三乘舍权向实教;第八时说“华严经”于刹那之际通摄三世及十世圆融无始终前后通该教;第九共不共教,即闻共同法领解获益不共教;第十不共共教,即不共机闻共同法获益教。
他把八十“华严”一经的组织分作十段:第一明(毗卢遮那)始成正觉,即“世主妙严品”。第二明举果勤修,即“如来现相品”以下五品。第三明信心成备(又作以果成信),即“佛名号品”以下六品。第四明入真实证,即“升须弥山顶品”以下六品。第五明发心修行,即“升夜摩天宫品”以下四品。第六明理事(又作智悲)相入,即“升兜率天宫品”以下三品。第七明蕴修成德,即“十地品”。第八明随缘(又作利生)无碍,即“十地品”以下到“普贤行品”等十一品。第九明诸贤寄位,即以上三十七品诸菩萨并佛,是“如来出现”、“离世间”二品寄位成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觉位十一地。第十明令凡实证,即“入法界品”。他在第一“明始成正觉”中,不同意于法藏一系的佛七处八会或七处九会说“华严经”,而立十处十会说。他认为“华严经”是重重无尽圆满无碍的法门,所以他的说处,也应当用十来作为它的次数,以表无尽之意。但晋译“华严·十地品”次、“十明品”前,唐译“十地品”次、“十定品”前,都缺少说第十一地等觉位的一品一会。而“菩萨璎珞本业经”却说了第十一地。因此他把“璎珞经”看做“华严经”的一品,加在九会三十九品,而成立十处十会四十品。十处十会是:第一菩提场会,第二普光明殿会,第三升须弥山顶会,第四升夜摩天会,第五升兜率天会,第六升他化自在天会,第七升三禅天会,第八给孤独园会,第九觉城东大塔庙处会,第十于一切国刹及尘中一切虚空法界会。此中第二会是把九会中普光明殿三会合作一时一处一会。第七会是依据“璎珞经”所增加。第八、第九两会是把九会中“入法界品”的说处分作两处。第十会是把诸会和十方刹海法界虚空界总为一会。通玄在阐明第十“令凡实证”之后,更因法藏一系的五周因果说,而说“华严”一经总有五种因果遍周义:一、示成正觉因果遍周,即“世主妙严品”,通下五品。二、信位及进修因果遍周,从“佛名号品”以下六品,通“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共十品。三、定体遍周,即“十定”、“十通”、“十忍”等品。四、行海遍周,即“普贤行”、“离世间”二品。五、法界不思议大圆明智海遍周,即“入法界品”。
他又将“华严”一经科为序、正、流通三分:“世主妙严品”,总括全经,作为序分。“入法界”一品,总通前后四十品,作为正宗,而以余品为伴。“如来出现品”,具说付嘱、流通,作为流通分。又品品之中、会会之内,都有序、正、流通三分。
又解释“入法界品”中,法藏在“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内,说文殊当般若门,是能入。普贤当法界门,是所入。非般若无以入法界,非入法界无以显般若。李通玄于此则在“新华严经论”卷八、三十一、三十二及“华严经决疑论”卷一之上中,倡导他独创的三圣圆融说,他说文殊、普贤、佛(毗卢遮那)等三德,体用主伴无碍。又说文殊以理会行,普贤以行会理,体用相彻,成一真法界。又说文殊为法身的妙慧,普贤为万行的盛德,二圣合体,体用自在,即名为佛。又说文殊为法界体,普贤为法界用,或互为体用。文殊为因,普贤为果,或互为因果。进而说一一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法门,旨在互相成就;如帝释网,互相彻入;一中无量,无量中一;诸佛菩萨,体用相成,因果相入,同时无二。更进而说十方诸佛心不动智与众生自心(即无明)与十方诸佛心无异,无明本空,所以信自心所有无始无明能分别心,即是信自心的根本不动智佛,从而用自心根本无明的体用,观不动智与诸佛及众生同一体性、同一境界、同一智海,即是发心;才发心时即于十方世界现身成佛。他还在“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中,说十二缘生是一切众生逐妄迷真随生死流转的大苦海,也是诸佛及众圣贤的宝庄严大城,又是文殊、普贤常游止的华林园苑。这个一切诸佛功德海,重重无尽,与一切众生,犹如光影,无有障碍。只由迷之则为众生,悟之即是诸佛,所以众生及十二有支皆无自性,随无明等而有生死流转。用戒、定、慧观照的方便力,照见自身心境体相皆自性空,即众生心就是诸佛智海。
李通玄关于十玄六相的专著,已经佚失不传,只在“新华严经论”卷八、二十三、二十四及“华严经决疑论”卷一下中有些简单的陈述。六相圆融义,本来源出六十“华严”初欢喜地十大愿中第四修行愿,所以他也在“决疑论”中就十地立说。他先说初地一地中,总摄十地及如来义,六相圆融,如天帝释宝网,自在无碍。次说地与地的关系,有六相。如十地修行,其智用地地逐步殊胜,为别相。一一地中智用都不离根本智,为总相。心从事修行,一切境界自体无作,为同相(原文缺异相)。一一位次能净除业障,智用增明,为成相。一一地中修行,不见修,不见行,不见成,不见菩提、涅槃等事,为坏相。后说一切诸法皆具足六相。
李通玄的“新华严经论”中有不少独创的见解,所以能于贤首、清凉等华严宗师的著述外别树一帜。而论中应用“易经”的思想来解释“华严”,也是引起学者注意并促使此论推广、流行的一个因素。
(黄忏华著)(根据网上资料编辑)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