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顗大师
智顗大师(538~597年)编辑本段
智顗大师,世称智者大师,是中国天台宗的开宗祖师。俗姓陈,家居荆州华容(今湖南华容县),父亲是梁朝的官吏。十七岁时,值梁末兵乱,家庭分散,流离颠沛,遂在荆州长沙寺佛像前发愿为僧。次年,依湘州(今湖南长沙市)果愿寺法绪出家,授以十戒;叫他去慧旷律师处学律,二十岁受具足戒。这时他已精研律学,深好禅观。陈文帝天嘉元年(五六〇年)听说慧思禅师从北方南下,居于光州(今河南光山县)大苏山,他就前往请益。慧思为他演说四安乐行,他日夜勤习,造诣甚深。
陈光大元年(五六七年)慧思临去南岳时,嘱他往金陵(今南京)传弘禅法,他就和法喜等二十七人一同东下,到达陈都讲禅。过了两年(五六九年),受请住瓦官寺开讲“法华经”题,树立新的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一宗教观的基础。
智顗瓦官寺前后八年,除讲上述“经”题而外,还讲“大智度论”和“次第禅门”(即“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写出“六妙法门”等。陈太建七年(五七五年)离开金陵,初入天台山,于北面山峰,创立伽蓝,栽植松栗,引入流泉。又往寺北的华顶峰,行头陀行,昼夜禅观。
陈至德三年(五八五年)三月,智顗再到金陵,住灵曜寺。陈少主请于太极殿讲“大智度论”题,又讲“仁王般若经”题,慧(日 恒)、慧旷、慧辩等名僧都奉命参加讨论。后移居光宅寺,讲“法华经”。弟子灌顶随听随记,录成“法华文句”。此后智顗所讲经义,多由灌顶笔录成书。陈亡,智顗上庐山留居。
隋开皇十一年(五九一年),晋王杨广为扬州总管,遣使到庐山坚请智顗往扬州传戒,他即前去为杨广授菩萨戒,受到“智者”的称号。次年(五九二年)他回到故乡荆州,于当阳县玉泉山创立玉泉寺。此后两年(五九三~五九四年)在寺讲“法华经玄义”和“摩诃止观”。
开皇十五年(五九五年)春,智顗又从杨广之请,再到扬州,撰“净名经疏”,九月,辞归天台,重整山寺,习静林泉,这时他已五十八岁了。以后两年(五九七年),会稽嘉祥寺沙门吉藏,曾奉书天台邀请他到嘉祥寺讲“法华经”,他因病未允前往。过了些时,他在病中对弟子们口授“观心论”。十月,杨广遣使入山迎请,他仍勉强出山,走到石城,疾亟及不能前进,不久入寂,世寿六十岁,僧腊四十。
智顗生平造寺三十六所,入灭后,晋王依照他的遗愿在天台山另行创建佛刹,后于大业元年(六〇五年)题名为国清寺。
智顗弘法三十余年,其著作小部分是亲自撰写的,大部分由弟子灌顶随听随录整理成书。现存有“法华经玄义”二十卷、“法华经文句”二十卷、“观音玄义”二卷、“观音义疏”二卷、“金光明经玄义”二卷、“金光明经文句”六卷、“维摩经玄疏”六卷、“维摩经疏”(前二十五卷亲撰,后三卷灌顶续补)二十八卷、“维摩经略疏”(唐湛然略)十卷、“四教义”十二卷、“三观义”二卷(由“净名玄义”分出,智顗前出“净名玄义”十卷;后为晋王杨广著疏,并别制“玄疏”。因将前出“玄义”分为三部,即“四教义”六卷、“四悉檀义”二卷、“三观义”二卷)、“请观音经疏”一卷、“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阿弥陀经义记”一卷、“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五卷、“金刚般若经疏”一卷、“菩萨戒义疏”二卷、“摩诃止观”(初名“圆顿止观”)二十卷、“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十卷、“六妙法门”(一名“不定止观”)一卷、“小止观”(一名“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一卷、“四念处”四卷、“五方便念佛门”一卷、“禅门口诀”一卷、“禅门章”一卷、“禅门要略”一卷、“观心论”一卷、“观心诵经法”一卷、“观心食法”一卷、“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一卷、“方等三昧行法”一卷、“法华三昧忏仪”一卷、“请观音忏法”(载“国清百录”卷一)一卷、“金光明忏法”(载“国清百录”卷一)一卷、“天台智者大师发愿文”一卷、“普贤菩萨发愿文”一卷。此外,他的著述还有“大智度论疏”二十卷、“弥勒成佛经疏”五卷等,现已散佚。又“净土十疑论”一卷,有说是后人托名伪撰。
智顗的著述,建立了天台一宗的解行规范,其中主要的是“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摩诃止观”世称为天台三大部;又“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佛经疏”,称为天台五小部。他的特点在于教观双运,解行并重。在发挥“法华经”的要旨方面,他以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判释释迦一代时教,用五重玄义解释经题,述为“法华玄义”;以四释(一、因缘释;二、约教释;三、本迹释;四、观心释)诠经的文句,述为“法华文句”;以一心三观十乘观法开显圆顿止观法门,述为“摩诃止观”。他的学说,在中国佛教史上发生的影响很大。
(吴明著)(根据网上资料编辑)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