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百科  > 所属分类  >  佛教人物   
[0] 评论[0] 编辑

陈师道居士

目录

陈师道居士(1053~1101年)编辑本段


  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年少好学苦志,早有文名,文学家曾巩见而称奇。宋神宗熙宁年中,王(安石)氏经学盛行,师道因心非其说,遂绝意科举进取。曾巩爱其文才,力荐任事,朝廷以平民百姓加以拒绝,后在苏轼、傅尧俞等人的齐荐下,起为徐州教授(掌学校课试等事,位在提督之下),继迁太学博士(大学教官),不久,终因人议论其非科举进身而罢职归家。晚年又复召为秘书省正字(校正书籍文字之职),至卒。
  师道一生高介有节,安贫乐道。初游京师逾年,未尝一至贵人之门,傅尧俞闻名欲结识他,初见时,因知其贫,怀金以为见面体,待相见时听完师道的一番议论,益加敬畏而不敢出金。(见《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枢府官章惇欲荐其于朝,师道答曰:“师道于公,前有贵贱之嫌,后无平生之旧,公虽可见,礼可去乎?”(同上)认为不合取士之礼,遂婉言拒之。师道家境素贫,常常揭不开锅盖,妻子每有愠色,而师道弗恤也。四十九岁时,贫病交加而死,友人邹浩买棺葬之。
  师道一生信受佛法,乐与僧人、居士相往来,他写了很多有关佛人的塔铭、墓表,还作有《华严证明疏》、《佛指记》等文章。他特别推崇《华严经》,他在《华严证明疏》中说:“得有此经,庆幸平生孰如今日,实力贫而家富,将口诵而心通。誓尽此生敬供不息,在在处处如佛之存,劫劫生生以今为始。伏愿诸佛所说如庆喜而常闻,一生之间与善财而同证。”(《后山居士文集》卷十七)表示此生遇此新矣!有此足矣!这也是他所以能够保持高节、不恤贫穷的原因。
  师道不独专心佛典,于儒、道经籍也皆深涉。在三教关系上,他主张“道通”、“道一”,异不在道,而在于世异、说异。他说:“大道一而今之教者三,三家之役相与诋訾。盖世异则教异,教异则说异。尽己之道则人之道可尽,究其说则他说亦究。其相訾也固宜,三圣之道非异,其传与不传也耶!”(《面壁庵记》。同上,卷十五)这里师道说明了三教之道是一致不背的,只是因为后来世道的变化,人说的差异,从而相互诋訾,从而有了传与不传的区别。在另一篇《白鹤观记》的文章中,他又就释老的关系指出,“夫老释氏之教并行,于世而有衰盛,世遂以为优劣。又谓教有利有不利,皆非也。夫二氏离行而合妄,其所异者因于俗也。至其隆替则系于世,世之好恶则系其习……”进一步说明了上述的观点。师道还具体地列出了三教的传承世系,认为唯有“释自能仁”,从始至今,代有其人。师道以上关于三教的关系之说是比较新颖、深刻的,于三教关系思想史上值得注意。
  师道一生奉曾巩为知己,尝赋诗曰:“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后山居士集叙》)有《后山居士集》行于世。
  (史向前 编著)(根据网上资料编辑)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白居易居士    下一篇 陈瓘居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