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百科  > 所属分类  >  佛教人物   
[0] 评论[0] 编辑

李清照居士

目录

李清照居士(1084~11??年)编辑本段


  李清照,别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她出身于上层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徽宗时官居礼部员外郎(礼部次官),是一个博学多才,对文学、经学、佛学都颇有研究的人,著有《洛阳名园纪》等。母亲“也善做文章”。(《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李清照生长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从小就受到了文艺的熏陶。她资质聪慧,又酷爱读书,诗词、散文,都是一代名手,同时她又工书、善画、兼通音律。可以说,她是一个比较全面发展的文学艺术家。
  十八岁时,李清照和诸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即丞相赵挺之的儿子,是宋代著名的金石家,于文学、诗词也甚精通,历官淄川、湖州知府。婚后,他们志同道合,感情融洽。但由于金人的入侵带来的动乱,他们不得不时而分别,后来明诚又不幸早故,从此清照就在颠沛流离,孤苦无依的生活中度著悲惨的晚年。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其实地记载了她从婚后直到晚年的生活情景,读来感人肺腑!
  清照晚年自号“易安居士”。她把自己的居室题为“易安居”,这可能含有希望结束困苦动乱,过上平静生活的理想;而“居士”的称号则反映了她与佛教的因缘。清照从小就在有佛学研究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自适赵家,佛家的气氛更浓。赵明诚信奉佛教。他认为佛教与儒家是同道,真能信佛者必至于忠义。据《金石后录》记载:“予观鲁公(颜真卿)使李希烈时,见危授命,非深于二氏(佛、老)之说者不能。夫富贵不淫、贫贱不移,二氏之教与吾儒同也。”(清陈鸿稚《全唐文纪事》卷二十四引)这是他对鲁公的评价,表明了自己的佛教立场。在清照和明诚婚后的日子里,对佛学的爱好,研究成了他们共同生活的一部分。夫妻俩最大的心事就是著述《金石录》,为此他们遍搜前代的金石刻词、词人墨客、名卿贤士之言行,“至于浮屠老子之说……略无遗矣。”(赵明诚《金石录、序》明诚有一篇《白居易书(楞严经)跋》,说是明诚在任淄川知州时,一日,造访一邢氏人家,主人重其有“素心之馨”,遂出乐天所书《楞严经》相呈。明诚“上马疾驱归,与细君(古人称妻子)共赏,时已二鼓下矣,酒渴甚,烹小龙团(一种点心),相对展玩,狂喜不支,两见烛跋,犹不欲寝。便下笔为之记”。可见二人痴心。这
  痴心于其经其书,兼而有之。
  清照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有佛教的影响。如她:“再见江山,依旧一瓶一钵,重归畎亩,更须三沐三薰。”(《投内翰綦公密礼启》):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艳妇之悲深。”(《祭赵湖川文》)有关佛教的名词、典故信手拈来,这与她长期佛学修养是分不开的。清照的词历来为人们所称颂,它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清新自然,于寻常语中别生佳景,而且“不依榜古人,自出机杼”。这与禅宗所谓的“明心见性”、“立处即真”的思想相一致。如他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棠,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清人陈廷焯评述起七字;“红藕香残玉簟秋”说,“精秀特绝,真不食烟火者。”(《白雨斋词话》)其其实下阕起七字“花自飘零水自流”也极透禅机,令人想起李翱居士的话头;“云在青天水在瓶”。清人王僧保《古今词辩》说清照词;“此似禅宗参实意,文殊女子定中身。”是很有卓见的。应该说,李清照既是一个文学家,又是一个善女人。
  她的作品,今有《漱玉集》行于世。
  (史向前 编著)(根据网上资料编辑)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李翱居士    下一篇 富弼居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