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百科  > 所属分类  >  佛教人物   
[0] 评论[0] 编辑

真德秀居士

目录

真德秀居士(1178~1235年)编辑本段


  真德秀,字希元,又字景希,学者称西山先生,福建浦城人。庆元五年(一二〇〇年)登进士第,理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立朝不满十年,上奏疏文达数十万言,皆切当时务,忠直之心名闻当朝。(见《宋史》卷四百三十七)
  希元好读佛经,通其旨趣,对佛教的发展尤其关心。当时正值禅风盛行,初期禅宗那种“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宗教革新到此时进一步走向了反对一切修持和说教,以至呵佛骂祖的地步,使禅宗罩上了一种混乱的虚无主义风气。希元深感佛教发展的危机,他说:“今学佛者罕尝诵而习之,盖自禅宗既分,学者往往以为不阶语言文字而佛可得,于是脱略经教,而求其所谓禅者。高则高矣,至其身心颠倒,有不堪点检者,则反不如诵经持律之徒,循循规矩中,犹不至大谬也。”(《题遗教经》)他认为如今抛弃佛经、戒律,不事修行的禅风,虽然显得很高妙,但非一般人所能实行,容易把人引向荒谬,不如诵经持律切实可行。
  希元要求学佛者从诵读《遗教经》开始,他说:“今观此经,以端心正念为著,而深言持戒为禅定智慧之本。至谓制心之道,如牧牛,如驱马,不使纵逸,去嗔止妄,息欲寡求,然后由远离以至精进,由禅定以造智慧,具有渐次梯级,非如今之谈者,以为一超可到如来地位也。”(同上)他认为该经所指出的学佛之道才是实际的,正确的,即要以收拾、端正自心为首,依戒为本,而后通过渐修,逐步提升,方可至如来果位。希元还以儒家的修养观来对照说明,他说:“依吾儒观之,圣门教人,以下学为本,然后可以上达,亦此理也。学佛者不由持戒而欲至定慧,亦犹吾儒舍离经辨志而急于大成,去洒扫应对而语性与天道之妙,其可得哉?”就学佛者而言,诵经持戒就是下学,由此才可上达定慧,别无他途。
  希元还曾与当时参禅颇有所得的陈贵谦居士探讨了诵经与参禅的关系。希元说:“道若不在言语文字上,诸佛诸祖何为留许多经论在世!”贵谦说:“经是佛言,禅是佛心,初无违背。”但世人寻言逐句,没溺教网,不知自己有一段光明大事。故达摩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谓之教外别传。非是教外别有一个道理,只在明了此心,不著教相……”说明了禅学的兴起正是为了补救经学的过失。贵谦并不反对希元所说的要诵佛之言,行佛之戒,说“如此行履,固不失为一世贤者。然禅门一著,又须见彻自己本地风光,方为究竟。”学佛的目的要在于发明自己的本心,而参禅正在于此。(见《居士传》卷三十四)
  真德秀不仅精于佛学,也是南宋的理学大师。他的立足点仍在理学上,尝言“三纲五常,扶持宇宙之栋干,奠安生民之柱石。”(《宋史》卷四百三十七)他学佛,信佛是因为佛法有儒学所不及之处,要援佛入儒,以促进儒学的发展。他也因此奠定了自己在儒学史上的地位。死后朝廷追谥“文忠”。
  (史向前 编著)(根据网上资料编辑)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苏轼居士    下一篇 杨亿居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