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子居士
牟子居士(约西元1、2世纪)编辑本段
据史籍记载,中国最早的佛教居士是后汉末年的牟子(注1)。他写的《牟子理惑论》(也称《牟子》)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关佛教的居士著述。
据《牟子》所述的作者自传,牟子是苍梧(今广西梧州)人,生活在汉灵帝死(一八九年)后的东汉末年。牟子早年勤修经传诸子,兵家神道之书也留心泛览,但并不喜欢兵法,也不信神仙。当时人们多学神仙辟谷长生之术,牟子因其虚诞,常以儒书《五经》相责难,理正辞严,连一般道家术士也莫敢相对。汉末天下大乱时,牟子普携母避难交趾(今越南北部),二十六岁时才归苍梧娶妻。苍梧太守闻其有学,又当年盛,欲委以官职,牟子因世道扰乱,无意仕进。后来交州牧守又请其出仕,恰逢母丧行孝,终未出仕。居家期间,乃叹日:“老子绝圣弃智,修身保真,万物不干其志,天下不易其乐,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可贵也。”于是锐志于佛道,兼研《老子》五千文。(《牟子·序传》)。当时佛教在社会上刚刚流行,一般的人并不了解,牟子在究心佛道的过程中,常遭到世俗之徒的讥笑和非难,以为学非正统。牟子“欲争则非道,欲默则不能”,于是提笔写下了这本流传至今的《牟子理惑论》。《牟子》以一个居士的眼光向人们展示了佛教的大致情形,同时也反映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人们对佛教的初步理解。
《牟子》详载了汉明帝遣使求法的传说。永平三年(六〇年),明帝梦见一神人正在殿前,身长一丈六余,颈项放光。次日上朝,明帝便问起群臣,“此是何种神人?”大臣傅毅趋前答道:“据《周书异记》载:昭王二十四年的一天,一阵大风把宫殿、民居都摇动了,是夜天空放出五色光气,映照四方。昭王问太史苏由,这是何种征兆?苏由说是西方大圣人降生了,一千年后,其说教将广被东土。此事有石刻为验。从年代来算,到如今正好是千有十年,陛下梦中的神人莫非就是西方的圣人吧。”明帝信以为真,便派遣大臣向西方求取圣人之道,使臣途经西域大月氏国,遇到了僧人以及佛像、佛经等,便一并带回洛阳。明帝一见如故,遂在雍门外造“白马寺”供养。由此佛教开始在中土兴起。
牟子还对“佛”给予了解释。他说,佛乃道德之祖,神明之宗。“佛”的本意是觉悟,佛之道就是引导人们走向无为的觉悟之途。他还描述了佛的神通,“恍惚变化,分身散体,能圆能方;或小或巨,或隐或障;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故号为佛。”不难看出,其中夹杂了很多中国传统有关“圣贤”、“神仙”的传说。
牟子在书中还对当时的佛教与中国儒家传统道德的分歧进行了调和,如关于沙门剃发出家违反儒家孝道的说法。牟子举例说:父子二人乘船渡江,其父不慎落水,其子捞起父亲,按头提脚,颠倒其身,倒出腹水,救活了父亲。此时一番动作,如按照儒家规定的拱手行孝,是为大不敬。但不如此动作,父亲将绝命。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权”,要灵活方便。又如,从前秦伯纹身断发,顺吴、越之俗,虽违“身体发肤”之义,然而孔子称之,视为至德。由此可见,若有至德,不拘小节。意思是说佛教所行乃是大德大孝。甚至沙门捐家财、弃妻子、离音色,也皆合符圣人之言“让”,没有半点不孝。牟子进而指出,那些对佛教抱有偏见的大多是只见其门,未睹其室;只采其花,未取其实。总之,在牟子看来,佛教的主张与儒家伦理纲常不仅没有根本矛盾,而且在实际上是一致的,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是有用的。牟子关于儒佛一致的调和观点代表了以后中土佛教居士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态度。
释:
1.关于牟子其人,历来记载和说法不一。详见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第一卷,第一八六页。陈垣的《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第五〇页。
(史向前 编著)(根据网上资料编辑)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