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百科  > 所属分类  >  佛教人物   
[0] 评论[0] 编辑

王熙元居士

目录

王熙元居士(1932~1996年)编辑本段


  以接引青年知识份子学佛为宗旨的《慧炬杂志》,创刊于一九六一年十一月,迄今已有四十一年(至二〇〇二年)的历史,出刊逾四百期。在佛教刊物中,除了《海潮音》发行迄今七十余年,《菩提树》出版迄今四十余年,《慧炬》从未间断的出版四十一年,应该算是一分历史悠久的刊物了。《慧炬》创刊之初,首任总编辑并为慧刊打下基础的,是我国第九位国家博士,儒佛兼通的王熙元教授。
  王熙元教授,是一个战乱时代苦学成功的典范。原籍湖南省湘乡县,以曾祖父课亭公客居南京,开设三元堂国药号,故熙元于一九三二年岁次壬申正月二十四日出生于南京[注:《佛学因缘》一书作者简介及《慧炬杂志》三八五·三八六期合刊〈敬悼王熙元教授〉一文中,刊为一九三五年出生,而〈王熙元先生行状〉刊为一九三二年出生,今从行状]。时当九一八国难之后,他父亲投笔从戎,服务于空军单位,以此他小学六年,三易其地,初在南京,继在汉口,最后在湘西芷江,转徙流离,备受战乱之苦。但也以此生活锻炼,养成他坚毅不拔、乐观进取的性格。
  一九四九年,熙元年十八岁,神州板荡,政府播迁,熙元依父母随服务单位来到台湾,居住屏东县东港,就读空军致公中学。初中毕业,考取台北师大附中,三年毕业,一九五七年以第一志愿考取师大国文系,四年之间,沉浸于文哲领域,博览经史,成绩每为同侪之冠。师大卒业,以第一名考取母校国文研究所,受学于林景伊、高仲华、李渔叔、巴壶天诸大师,由是厚植学力,以《历代词话叙录》论文获硕士学位。继而又以榜首考入国研所博士班深造,以六年之力,撰著五十万字之《谷梁范注发微》一书,于一九七〇年七月,获国家文学博士学位。
  先是,教育暨工业界先进周宣德居士,于一九五八年,以其亲友馈赠的六十寿诞礼金,恭印《八大人觉经》及选录梁启超先生佛学文章辑印为《佛教之特色与价值》二书,广赠大专院校在校青年,并征求读后心得报告。熙元在巴壶天教授鼓励下撰文应征,以文理清晰,屡获奖学金。周宣德居士欲办一杂志,作为应征论文的发表园地,商之于侨居加拿大的詹励吾居士,得到詹居士的赞助,《慧炬杂志》乃于一九六一年创刊。创办人周宣德居士,在众多申请奖学金的青年中,独属意师大国文研究所硕士班的王熙元,邀请熙元担任《慧炬》的总编辑,熙元膺命,编辑年余后,以忙于撰写论文而辞职。一九七〇年七月,熙元获国家文学博士,受聘为母校专任教席,同时应周宣德居士之请,出任慧炬杂志社社长。以后担任慧炬机构的慧炬杂志社、慧炬出版社、詹煜斋居士佛教文化奖学基金会、纪念余家菊先生文教奖学基金会等会、社董事,中华慧炬佛学会常务理事等多种职务,前后为慧炬的弘法事业付出三十多年的心力。关于这一段经过,他在〈慧炬三十年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也有详细的叙述:
  三十年前,周老师创办《慧炬》,当时我在师大国文研究所研究,深受他的宗教精神感召,担任创刊初期的总编辑职务,负责策画内容编排,常与周老师见面谈话,深知他的苦心,是要将一粒粒菩提种子,散播到大专校园,让知识青年接受佛教的导引,成为未来复兴佛教的新生力量。
  草创期的《慧炬》,因经费不足,采取八开单张报纸型,每月出版一期,主要刊载当时中国佛教会国际文教奖学基金会等机构所举办的奖学、征文及佛教界鼓励、奖助青年学佛的各项消息,并选登学生优秀作品,籍此互相观摩,免费提供大专生阅读,是当时荒芜的佛教文化园地中,属于佛教青年仅有的一份小刊物。主编《慧炬》一年以后,因个人忙于撰写硕士论文,只得中辍编务,次年即因周老师筹得较多财力,遂改为三十二开小本杂志型,以求方便学生携带。大约六、七年后,中途曾至军中服预备军官役,并继续完成博士班学业,

又接受周老师征召,回到慧炬重操编务数年,继而担任社长数年,并陆续参加董事会工作,直到如今,因缘未曾中断。
  熙元自一九七〇年膺聘师大教席后,即展开长达近三十年的教学与研究生涯。他先后出任师大国文系系主任、国文研究所所长、文学院院长;暨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淡江大学、东海大学等院校中文系兼任教授,并讲学于韩国国立东南大学,中外学子,莫不闻风向慕。此外,他为振兴学术,发扬中国文化,曾发起组织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历任秘书长及理事长;又曾发起组织中国文字学会,曾任理事长;及接办国文天地杂志社,成立万卷楼图书公司,发扬中国文化,普及文史知识,嘉惠士林,人所称道。
  熙元不因身兼多职而松懈学术研究,继博士论文《谷梁范注发微》后,复著有《谷梁著述考征》、《王守仁》、《论语通释》、《人文智慧--论语精髓》、《印光大师傅》等多种,及单篇论文百余篇。复出版《古典文学散论》、《诗词评析与教学》、《优游词曲天地》等书。一九九一年,以《古典文学散论》一书荣获第十四届中兴文艺奖。至于与友人合编或合著的书,有《读书指导》、《词曲选注》、《诗词曲欣赏》、《古文观止续编》、《小牛顿国语辞典》、《新编汉字字典》等近二十种。
  熙元早年曾参与《中文大辞典》及《大学字典》的编纂。一九七六年,应教育部之聘,担任“重编国语辞典编辑委员会”副总编辑,实际主持编务达五年之久,编成《重编国语辞典》一部,全书六巨册,合六千余页,出版三月,行销三万部,一时之间,轰动士林。熙元亦自认为,平生能直接贡献于国家社会者,以此书为大。
  熙元之于佛学,尝有言曰:“我长期研读佛书,对我的本行,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研究,有极大的深化作用,使我对于文学与文化,能作更深一层的观照,也使我的思想与行为,乃至身心涵养,在传统儒家、道家之外,增加佛家的影响。”他生平已发表的佛学著作颇多,一九九二年,自五、六十篇旧稿中选出三十篇加以整理,命名曰《佛学因缘》,由慧炬出版社于一九九三年出版。熙元在序文中说:
  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接触佛学,到现在已有三十五年的时光。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个人学术生命的成长,自有一番进展的历程,从大学生到研究生,从高中教师到大学教授,在平日教学、研究的本行之外,当初涉猎佛学所引发的兴趣,以及对佛学的契心,长期以来,始终没有间断......对于佛学的研究与关怀,已持续数十年之久,因而从大学生时代到现在,曾写过的有关文字约有五、六十篇,每一篇都有他写作的因缘,这些文章如果任由它们散失湮灭,实在可惜,去年春天,我便兴起结集出版的念头。由于工作繁忙,迁延日久,直到近日,才整理出其中的三十篇,作为个人与佛学结缘的记录。
  至于熙元对于佛学的见解,见之于他读大学时代,在《菩提树》月刊(一九五九年四月八日佛诞节第八十九期)上刊载的一篇〈我对佛教的认识〉:
  西哲康德曾说:“善人有善报,恶人有恶报。”佛家主张的因果报应说、也是认为行善者必受善的果报,行恶者必受恶的果报,不过所谓善果报、恶果报,并不一定限于现在,也许显现在来世......。依照佛陀的看法:所谓善因善果,恶因恶果,都是一种自然法,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自然,它是不变的法则,佛陀只用这法则为教化人类趋善的方针。佛又以“因缘”两字来解释宇宙人生,认为宇宙万法的生起和存在,都是因果的递变和因缘的聚合,它们是暂时幻现的假相,毫无实在性,这就是佛法中“缘起性空”的真理。所谓“因缘”就是佛所解释的:“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以此说明宇宙间一切现象的存在都是相对依存的,不是绝对存在的。这因缘观是从认识论出发的,就是说由主观的认知,与客观的对象相对待而得有存在的相。
  熙元体质素健,性喜游览山水,嗜欲既浅,天机自清,故生平绝少生病。一九九四年在一次例行健康检查时,发现在肺上叶有一不明黑影,进一步扫描、切片检查,判断为癌症。熙元以为尚在初期,未采用手术治疗,而服用中药。治疗半年,似有起色,乃继续服药。不意一九九六年因罹患重感冒,拖延日久,体力转弱,致癌细胞扩散,经入院治疗,回天乏术,于八月二十日逝世,享年六十五岁。
  熙元为人,温文儒雅,谦谦君子,性嗜文学,苦读不懈,故其文章、道德为世人崇敬,而事业亦斐然可观。至于佛学方面,三十余年的佛学修养,已不为世俗物欲俗情所累,所谓“心无挂碍”有似近之。
  资料来源:〈王熙元先生行状〉,王熙元著《佛学因缘》及报章、佛刊。
  (于凌波著)(根据网上资料编辑)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显明法师    下一篇 太沧法师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