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却吉尼玛
洛桑却吉尼玛《藏传佛教高僧传略》编辑本段
——九世班禅额尔德尼
九世班禅却吉尼玛,于藏历第十五绕迥之水羊年(1883年,清光绪九年)正月十二日诞生在前藏的塔布噶厦地方。他的家庭十分贫苦,母亲丹曲措姆,是哑巴,给—家贵族放牧牛羊。他的一个弟弟出家当了僧人。却吉尼玛被认定班禅前,由外祖父家抚养,被认定后,他的母亲出家当了尼姑。
土鼠年(1888年)正月十五日,在布达拉宫举行九世班禅灵童金瓶掣签仪式,结果从3个灵童中,选定了仑珠嘉措(九世班禅俗名)。当天九世班禅拜十三世达赖为师,达赖为他剪发,取法名为吉尊·洛桑却吉尼玛格勒朗杰巴桑布(简称却吉尼玛)。
水龙年(1892年)正月初三,由驻藏大臣升泰主持,在札什伦布寺举行九世班禅坐床典礼。由于当时十三世达赖尚未受比丘戒,因此,由摄政第穆呼图克图给班禅授了沙弥戒。光绪帝还封九世班禅外祖父为辅国公,特赐白银1万两作为坐床的贺礼。1902年,九世班禅19岁时,在大昭寺由十三世达赖给他授比丘戒。
1888年,英国向西藏发动了第一次侵略战争,1904年,又发动第二次侵略战争,攻占江孜,直逼拉萨。在反侵略战争中,十三世达赖和九世班禅采取了完全一致的立场,他们高举反帝爱国旗帜,率领西藏僧俗百姓,英勇抗击侵略者。因敌我力量悬殊,加之清王朝采取投降政策,致使西藏人民的两次抗英战争均遭失败。英军占领拉萨前夕,十三世达赖为了避免被英军俘获,离开拉萨,经青海、内蒙到外蒙古库伦。当西藏僧俗在前线浴血奋战时,清政府却不发—兵一卒援助。驻藏大臣有泰躲在拉萨的衙门内袖手旁观。英军侵占拉萨后,对无辜的僧俗百姓实行血腥屠杀时,有泰竟然到英军营地,向英军“慰问”。侵略军司令荣赫鹏起草严重损害我国主权的《拉萨条约》,用刺刀逼迫代理摄政在条约上签字时,有泰作为朝廷的封疆大吏,竟然以“中间人”的身份自居,从中“斡旋”,劝说摄政签字,并以若不签字,英军将会血洗拉萨相威胁。在签订丧权辱国的《拉萨条约)之后,有泰竟通过英军电台,向清廷发了一份“弹劾”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奏折,内称:达赖“平日跋扈妄为,临时潜逃无踪,请褫革达赖喇嘛名义”,并“请旨饬令班禅暂来前藏,主持黄教,兼办交涉事务”。有泰的奏折很快得到批准。但是九世班禅是一位很有政治远见的人,他顾全大局,考虑由他代理达赖的职权,只能造成达赖和他本人之间的隔阂,影响西藏内部的团结,不利于抗英保国的斗争,因此,他没有接受朝廷的旨意。
1905年9月,英印政府命人闯入日喀则,逼邀班禅去印度参加一个法会。班禅借口政教事务繁忙,再三谢绝。但英印代表鄂康诺以若拒绝赴印,即“英藏失和”,将重新开战相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九世班禅迫于无奈,经朝廷同煮,于10月12日启程前往印度。在印期间,班禅只参加佛事活动,从不谈
论政治,佛事结束,立即于12月初返藏。对于九世班禅这次赴印之事,后人众说不一,但从当时清朝驻印的高级官员张荫棠(后任钦差大臣到过西藏)给朝廷的一封奏折中可以说明事实真相。奏折中说:班禅赴印,“其端发自英员引克纳希图(即鄂康诺)邀功,该英员虚声恫吓,挟制班禅偕伴起行,途中不离左右,防闲甚严。见英储(英国太子)时,欲使班禅跪拜,班禅不从,与之对抗,未稍屈节,英人亦无可奈何。班禅与英储、印督会晤。问答之词均系酬应,未尝一言提及藏事。英人无机可乘,其谋不遂,仍令送还。”
1909年10月30日,十三世达赖在北京参加了宣统皇帝的登基大典后返回拉萨,同驻藏大臣发生尖锐矛盾,关系极为恶化,清廷派2000多名川军入藏。川军纪律败坏,将领无法约束,随意开枪打人,达赖唯恐遭算,又不得不出走印度。朝廷没有弄清事情的真相,以为达赖有“叛离”之心,在收到驻藏大臣联豫弹劫达赖的奏折后,再次下令革除达赖名号,并寻找新的灵童。这时又要班禅暂摄藏事,班禅依然坚辞不从,同时写信给达赖,请达赖早日返藏,“总理政教事务”。达赖也回函于班禅,请他多关照西藏政教事务。两位大活佛心心相印,始终保持著密切联系。
1912年底,十三世达赖由印度返回拉萨,掌管了西藏地方政权,惩办了曾协助过驻藏大臣和川军的寺院及贵族。民国元年10月28日,当时的大总统袁世凯发布命令,恢复达赖名号,并加封九世班禅“致忠阐化”名号。
1914年,在九世班禅主持下,于札什伦布寺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弥勒佛大铜像和弥勒殿,佛像通高26.2米,共用黄铜231750斤,黄金458斤及大量珠宝,为世界上现存的最高大的铜佛像,给世人留下了巨大奇迹。
1920年至1923年间,西藏地方政府不遵旧例,单方面强行向班禅管辖的后藏地区征收赋税。摊派军粮,逮捕札什伦布寺要员入狱,经谈判无效,尖锐冲突又不断发生,最终导致达赖与班禅失和,关系日趋恶化。班禅感到生命危难,便于1923年11月,仅带侍从10余人秘密出走。经藏北草原进入青海柴达木盆地,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缺粮少水,几乎饿死,幸遇外蒙古僧人从西藏返回,供给食物,并一路同行,才得以脱离险境。1925年2月到达兰州,后经西安、太原抵达北京,北洋军阀安排班禅住于中南海的瀛台行辕。从此,“班禅行辕”便成了九世班禅的最高政教机构。是年8月,段棋瑞以临时政府名义,给班禅颁发金册、金印,并赐给“宣诚济世”的封号,九世班禅又应奉系军阀之请,到沈阳和东部蒙古各地讲经弘法。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达赖和班禅大师分别在南京设立了驻京办事处。此时,十三世达赖正式表示欢迎班禅回藏,班禅方面也积极准备入藏,但因种种原因,班禅迟迟未能返藏,一直在祖国内地遍游名山古刹,广弘佛教。
1931年7月国民政府册封九世班禅为“护国宣化广慧圆觉大师”,颁给玉册玉印,定年俸为12万元。“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九世班禅从海拉尔经外蒙古到绥远百灵庙,通电全国,声讨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1932年12月,九世班禅应国民政府的召请到达南京,商讨回藏事宜,林森以国民政府主席名义任命九世班禅为“西陲宣化使”,并在国民政府礼堂举行就职典礼。1037年10月30日,十三世达赖圆寂。九世班禅捐白洋7.3万元,供西藏、青海、康区、内蒙各寺诵经追荐,并到南京参加各界追悼十三世达赖喇嘛大会。1934年1月,国民政
府选任九世班禅为国民政府委员,并举行了就职典礼。1935年2月,九世班禅在内蒙古阿拉善旗成立西陲宣化使公署,作回藏准备。4月,从宁夏乘飞机到西宁,驻锡塔尔寺。当年8月至9月,在塔尔寺举行了来内地后的第八次时轮金刚大法会,有青海蒙藏各族群众共5万多人参加。法会后,按九世班禅的指示,在塔尔寺小金瓦殿前,修建了一座大时轮塔。此时,西藏摄政热振呼图克图派代表6人,后藏僧俗代表300余人,先后到塔尔寺欢迎九世班禅回藏。在塔尔寺作盛大施供后启程,途径拉卜楞寺、河南亲王住地、拉加寺到玉树。当时由于国际国内种种势力干扰,班禅一行被滞留在玉树结古寺。不久抗战爆发、日军已侵占北京、天津、上海等大片国土,形势日趋严重。远在玉树地区的九世班禅,对全民族的抗战事业极为关心,从自己有限的经费中,捐献3万元,认购公债2万元,并动员行辕全体僧俗官员,节衣缩食,踊跃捐款,慰劳前线将士,救济后方伤兵及难民。
藏历第十六绕迥之火牛年(1937年)十二月一日在玉树结古寺圆寂,享年55岁。
九世班禅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也是斗争的一生。他不仅佛学造诣极深,而且政治上也很成熟。早期,他曾与十三世达赖一起领导了抗英斗争,晚年又积极投身于抗日斗争,是西藏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反帝爱国领袖。
(根据网上资料编辑)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