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百科  > 所属分类  >  佛教人物   
[0] 评论[0] 编辑

尊者马哈西

目录

尊者马哈西(Ven.MahasiSayadaw)编辑本段


  
  梭巴纳沙弥于1904年7月29日清晨三时,出生在古老缅甸王朝首都雪布(Shwebo)之西约七哩路外谢昆村的一个小康家庭里。六岁时,被送到寺院受教育,当时的寺院不但提供心智课程,也提供世知课程,是出家人的安住处,也是传教师、政府官员、将军们的踏脚板。十二岁时,在Ardeicca长老座下剃度为沙弥,被赐名为梭巴纳(ShinSobana),意即卓越、庄严、高雅,这名字非常吻合他纯洁、聪慧的性情和他挺拔、强壮、结实的外表;老师似能预知这沙弥将来会是一盏指引法义和内观智慧全面照耀的灯塔,所以赐予这出类拔萃的名字。
  梭巴纳沙弥不仅熟读巴利三藏,同时对代数、几何、三角亦别具天份,不须老师指导,只靠自已短期学习便能得解。
  1920年代,缅甸谢昆村(SeikkhunVillage)的一个寺院,出现背诵、合诵三藏的沿习并不稀奇。当年,最后一节课,主诵者清晰、流畅、悠扬、甜美的诵读声,盖过了老师Parama尊者微弱的音量,这清诵的旋律和速度,犹如一匹纯种的第一代雄马,俱足各种优良品德,豪迈自如,无须任何鞭策。然而,这位主诵者既非长老级僧人,亦非受戒的比丘,而是一位十九岁的沙弥。能够熟背三藏,尤其是阿毗达摩论疏、注疏的僧人,是极稀有难得的,成千上万个僧人才可能找到一个。当年的这位天才主诵者即是梭巴纳(Sobana)沙弥,后来被尊称为马哈西(Mahasi)尊者。
  十九岁时,这位沙弥曾作这样思考:“我比别人花费较少时间便能熟读三藏,我也学了英文,如果不出家回到世俗上,我当能自立,但我更渴求佛陀的内观智慧,我应当终身为僧,可能的话,我将追随钖龙(Thee-Lon)尊者的足迹,成为全国杰出的圣者。”
  于是在十九岁又四个月的十一月第四个星期一,他受戒为比丘。
  1940年,缅甸在英国统治下创立了一个新条例,即教授佛法者必须通过国家的法学博士甄试(PathamabyiExamination),以取得教授文凭,而且必须巳经通过高级巴利佛学考试及格者才有资格参加;此甄试包括三科主要科目和六科选考科目。为保握时机,梭巴纳比丘次年即赴仰光考场,就仅一次,他通过三科主考和五科选考,不但取得教授文凭,同时获得政府颁予“最高巴利佛学博士(ThiriPavaraDhammacariya)”头衔。此时梭巴纳比丘年方37岁。
  之后的四十年间(甚至至目前为止?),尚末有第二个僧人能在一年内通过八科、或七科、或六科法学博士甄试者,唯梭巴纳比丘一人。
  1949年,缅甸总理努先生(UNu),以及曾任国会议员的囤先生(UThwin)邀请马哈西尊者到仰光囤先生捐盖的一禅修中心教学和指导四念处禅修;此禅修中心由原来的五亩地扩展到二十亩,建筑物由六楝增至七十楝以上,同时国内外各地的马哈西禅修分支部也陆续成立,至少有三百处以上,因此它成了马哈西禅修中心的总部(Headquarter)。这所五十年前盖的禅修中心,其壮观的办公室里,四面墙上悬挂著一百多帧杰出禅师的法像,非常震摄人心(这震摄力足以让人屏住呼吸)。
  随后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塞、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外的马哈西禅修中心亦纷纷成立。根据三十年前(1972年)的统计,缅甸国内约有六十万人来禅修(缅甸因军政、签证保守等因素,不如泰国开放),而泰国已超过一百万人,其它国家之习禅者亦都数以万计。尊者深广的慈悲心和辉煌的法布施,乃由于他圆满的内观智慧所带来如倾盆的雨量遍洒在世界各地之成果。
  独立后的当时缅甸政府,为了促使上座部佛教合谐、兴隆,同时为迎接三年后的2500年佛历,决议由国家赞助举行“第六次佛教大结集(TheGreatSixthBuddhistCouncil)”。有鉴于世间动乱、各国语文方言之障础、语意流变等事实,正统南传上座部佛教皆以巴利圣典为共同承传。缅甸政府指派马哈西尊者和Nyaungyan尊者,以及二位官员陪同,到泰国、斯里兰

卡、印度、柬埔塞、越南进行商议结集大事。此结集大会在仰光“世界和平塔”举行,于1954年5月的满月日开始,为期二年余,有二千五百僧人列席。马哈西尊者被委派担任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质询者(InterrogatorandExaminer—ChatthaSanghitiPucchaka)。
  除了质询者的的职责外,马哈西尊者亦负责最后的审订,即在审订三藏的过程中,若遇到任何文法、语源和措辞、用字的问题时,其它人都会征询他的意见。
  第六次结集的独特处是,将不在巴利藏经上的各种版本的论书和长部作了一次非常严密的校勘,论书方面包括律藏论书、长部论书、阿毗达摩论书等等,勘校后追加到巴利大藏经上去,而且全部陆续刊印出来,以作为现代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真实性的巴利大藏新范本。能熟读且精通这深广论书的人确是稀有可贵的,被推举出来的几位伟大论师的职责更加艰钜。马哈西尊者每天严谨的详查、细审和解释法义,他个人总共审订结集了一百十七册。
  第六次僧团大结集,写下南传上座部各国僧团在现代史上的一次通力大合作记录,共同成就了历史性的伟大使命和贡献,使上座部的巴利三藏更具明确性、究查性、可靠性,刚好迎接佛历250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位日本军官曾驻营过缅甸,在偶然的机缘下接触到上座部佛法;战后,1955年,他带领12位日本僧人和一位在家女居士造访缅甸上座部,时值第六次大结集,缅甸僧团代表答应于结集后将派遣僧人使节赴日交流法义和修行方法。于是在1957年6月(Nayon),马哈西尊者等人奉派到日本东京、大板、Kyoto、Nara及其它大城市的日本禅修中心(ZenSchool)弘法,并教导四念处内观禅。因此,马哈西禅修中心亦在日本成立。
  马哈西尊者为大结集编写二册巴利《清净道论注疏(VisuddhiMaggaAtthakatha)》加入原版注疏后,再为了澄清、论正哈佛大学所出版的清净道论序文而写了一本《清净道论导读(VisuddhiMaggaNidanaKatha)》,继大结集之后又花了约三年时间;完稿后首先呈送给一位极负盛名于巴利文学的僧人作家Vasetthabhivumsa尊者修饰,他不但未改支字词组,反添写了几首锐敏、灵慧的偈子来表达这直下的见地和具有重大意义的导读(总共有七十四首偈子);复呈僧团委员会审核,亦一样支字未改的一致通过。这本《清净道论导读(VisuddhiMaggaNidanaKatha)》可说是觉音尊者的最新传记,被第六次僧团大结集所共同一致认可的。
  马哈西尊者于1958年7月带领班迪达(Pandita)尊者等五位大弟子和数位在家弟子二度参访斯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承先启后者。佛入灭后约230年,印度阿育王派遣儿子摩晒陀尊者等人,将第三次结集的三藏传到斯国,而后传到缅、泰等国。马哈西尊者对斯国有著深挚的感恩,他率领僧俗二众参观当年由国王的“大眉伽林花园”所改建的第一座上座部佛寺---“大寺”,和参观那棵从世尊成正觉的菩提树移株来栽植、已二千二百多岁的国树--它是一棵世界上有历史可考的最古老的树;同时参访中部Dhampula的“阿庐卡石窟(ArlokaCave)”,此石窟是当年大寺长老们因深切体认世间动乱的险难而结集五百阿罗汉在此诵出三藏,并把一向口口相传的三藏以巴利文写在贝叶上保存下来。马哈西尊者与弟子们在此石窟内沉思感念这五百阿罗汉的大悲心与深细的努力和辉煌的贡献,让佛法永远照耀世间。
  1979年,马哈西尊者率领西连难达尊者等四位精通英文的杰出弟子应邀至美国、夏威夷、英国等西方国家教导内观禅。目前加州圣荷西(SanJose)、半月弯(HalfMoonBay)等禅修道场长期住锡多位第一代和第二代弟子,几位国际驰名、虽年迈却稳健的大弟子,诸如班迪达(Pandita)尊者、昆达拉(Kundalabhivamsa)尊者、西连难达(Silananda)尊者等亦经常应邀到美国、欧州国家主持长期禅修;他们不仅擅长定禅和毗婆舍那观禅,也是熟习巴利三藏、注疏、义疏的法学博士,能够权威、直下地说出经论与个人的修持经验。
  因为尊者的极力推展观慧,以及他有系统、有技巧、明晰、直接的教学方法,同时因为国内外林立分布的马哈西禅修中心,所以让人习惯方便地称之为“马哈西内观禅法”,其实就是“四念处”的“毗婆舍那观”法。
  尊者总是强调:“我只是一个身份卑微的佛弟子”,因此誓志要遵循、弘扬佛陀遗教,毕生积极推展经教、观慧合一,竭力教导止观平衡、戒定慧兼俱的“毗婆舍那观”。1982年8月,尊者在智敏灵慧健朗的身心状况下,因突发心脏病而圆寂,享年78岁。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唐卜陆西亚多    下一篇 谈锡永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