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神会(686~760) Shenhui 唐代禅宗僧人。俗姓高,襄阳(今属湖北)人。少学五经,又好老庄。后览《后汉书》,知浮屠之说,遂留意于佛教,不思仕进。初投国昌寺,从颢元法师剃度出家。又随神秀在荆州学习三年。后闻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惠能禅师盛扬弘忍禅法,乃至曹溪随侍惠能左右多年,尽得顿悟之教[阅读全文:]
摘要: 慧嵩(1007~1072) Huisong 北宋僧人。俗姓李。藤州镡津人(今广西藤县)人。7岁出家,13岁落发,翌年受具足戒。19岁游方,于筠州(今江西高安)洞山晓聪禅师门下得法。庆历间(1041-1048)至钱塘(今浙江杭州),居灵隐寺永安精舍。时著《原教》、《孝论》等十多篇,力陈佛教的“五戒[阅读全文:]
摘要: 善导(613~681) Shandao 唐代僧人。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俗姓朱。安徽泗州(治所在今安徽泗县)人,一说山东临淄(今山东淄博)。幼年出家,受具足戒后,与妙开律师共阅《观无量寿经》,喜净业是易行道,乃专心念佛,修十六妙观。唐贞观十五年(641)去石壁山(今山西交城境内)玄中寺向道绰参礼请[阅读全文:]
摘要: 亲鸾(Shinran1173~1262)Qingluan 日本佛教净土真宗创始人。俗姓藤原,幼名松若,曾名范宴、绰空、善信等。京都人。幼年父母双亡,由伯父范纲收养。9岁依青莲院兹圆出家,精研天台教义。后赴奈良,广究“三论”、法相之学。1201年隐居顶法寺六角堂百日,由道友圣觉引导,到京都吉水(即大[阅读全文:]
摘要: 僧肇(384,一说374~414) Sengzhao 东晋僧人。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家贫曾以佣书为业。好老庄之学,但认为《道德经》“美则美矣,然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后读支谦译《维摩经》,欢喜顶受,因而出家。东晋隆安二年(398),鸠摩罗什至姑臧(今甘肃武威),肇不远千里,前往受业。后秦弘[阅读全文:]
摘要: 菩提流支(Bodhiruci约5~6世纪间) Putiliuzhi 北魏僧人。佛经翻译家。一译菩提留支,意译道希。北印度人。深悉三藏,显密兼通。北魏永平元年(508)携大量梵本,经葱岭来洛阳。宣武帝慰劳礼遇,请居灵太后所建规模宏丽的永宁寺。当时,该寺有印度、西域僧700人,而以菩提流支为翻译的宗[阅读全文:]
摘要: 僧祐(45~518)Sengyou 南朝齐、梁时僧人,佛教文献学家。俗姓俞。原籍彭城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生于建康。幼入建初寺礼拜,乐道不肯还家,师事僧范。14岁时投定林上寺法达、法献法师为弟子。具戒之后,受业于盛弘萨婆多部《十诵律》的巨匠法颖律师,长期尽心钻研,精通律部。齐竟陵王萧子良每请讲律[阅读全文:]
摘要: 萨班·贡噶坚赞(1182~1251)SabanGonggajianzan 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藏族学者。原名贝丹顿珠,意为“吉祥义成”。昆氏家庭贝钦沃布之长子。幼年从其三伯父萨迦派大师扎巴坚赞学法,从受近事戒,改名贡噶坚赞(庆喜幢)。后又拜1204年入藏的印度那烂陀寺寺主释迦室利为师,习佛教[阅读全文:]
摘要: 毗尼多流支(Vinitaruci?~594) Piluzang 越南佛教灭喜禅派(又称南方派)创始人。其名意译为灭喜。南天竺人,出身婆罗门,曾周游印度,学习和研究佛教。南朝陈太建六年(574)到达长安,从中国禅宗三祖僧璨参学,后至广州制旨寺从事译经,译有《象头精舍经》和《报业差别经》。在中国居住[阅读全文:]
摘要: 荣西(Eisai1141~1215)Rongxi 日本佛教临济宗创始人。俗姓贺阳,号明庵。备中国(今冈山县)吉备郡人。幼年从父学佛,14岁在本郡安养寺从静心落发,旋登比睿山受大乘戒。19岁于比睿山就有辩学天台教义,又到伯耆(今岛取)的大山从基好学密教。后又还比睿山精读藏经。1168年到中国求法,先[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