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百科  > 所属分类  >  三藏法数   
[0] 评论[0] 编辑

十普门

目录

十普门编辑本段


  ﹝出观音玄义﹞
  普,遍也。门,即能通之义。谓菩萨以圆融中道,妙观通入,常住实际理地。故立此十门也。
  [一、慈悲普],慈能与乐,悲能拔苦。盖菩萨即于一念之中,遍观十界善恶苦乐,而起慈悲与拔之想。普令众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故名慈悲普。(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
  [二、弘誓普],弘者,广也。誓者,制也。广求胜法,制御其心也。谓菩萨依四谛境,发弘誓愿。若见苦谛逼迫楚毒之相,缘此起誓,故言未度者令度。若见集谛迷惑系缚,甚可哀伤,约此起誓,故言未解者令解。若见清净之道,能出生死,至安乐地,欲示众生,行此道故,乃言未安者令安。若见灭烦恼处,名为涅槃,约此起誓,故言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故名弘誓普。(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明修行普],行有五种不同:一者,圣行,谓戒定慧;二者,梵行,谓慈悲喜舍;三者,天行,谓证第一义天,由理成行故;四者,婴儿行,谓示同三乘七方便人所修之行;五者,病行,谓示为六道之身,现有三障之相,此之次第。五行虽菩萨所修,而未名为普。如涅槃经云:复有一行,名如来行,所谓大乘大般涅槃。大乘是圆因,涅槃是圆果。菩萨能修此之一行,故名修行普。(慈悲喜舍,即四无量心也。第一义天者,天即天地自然之义,谓中道之理,无二无别,自然而然,非造作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七方便者,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此三位名外凡;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此四位名内凡;是七方便位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三障者,业障、报障、烦恼障也。)
  [四、断惑普],谓圆教菩萨,即观中道,正破无明,无明既破,一切见、思尘沙之惑自然先断,故名断惑普。(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而起分别曰见;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而起贪爱曰思。尘沙惑者,谓众生见、思之惑种类众多,如尘若沙也。)
  [五、入法门普],谓二乘之人,若入一法门,则不能入二。此即历别之行,证有阶差。今菩萨圆修三谛,则无量法门,悉入其中,故名入法门普。(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三谛者,真谛、俗谛、中谛也。)
  [六、神通普],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性,彻照无碍,名为神通。谓罗汉天眼见大千世界,辟支佛见百佛国土,小教菩萨见河沙佛土,皆是限量之神通。圆教菩萨遍见法界,而无限极。所发六通,自在变现,无有限量,故名神通普。(罗汉,梵语具云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小教菩萨者,即藏、通二教菩萨也。六通者,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身如意通、漏尽通也。)
  [七、方便普],方,即方法。便,即便宜。修方便道,普化众生也。谓二乘及小教菩萨方便化他,则止齐其所得,未名为普。圆教菩萨以真俗二谛为方便,照真,则以真身益物;照俗,则以应身赴机。资发中道,利十界机,故名方便普。
  [八、说法普],谓二乘及小教菩萨,不能一时遍答众问,未得名普;今圆教菩萨,一音演法,殊方异类,皆悉得解,故名说法普。
  [九、供养诸佛普],谓菩萨之所供养,非止一佛、一国土,微尘诸佛,能以身命财及一切供具,周至十方,供养诸佛;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无不供养,故名供养诸佛普。
  [十、成就众生普],谓圆教菩萨饶润成熟一切众生,而无限量;譬如大雨,四方俱下,一切卉木丛林,遍令生长华果,悉皆成就,故名成就众生普。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十种修三昧法    下一篇 十缘──教起十缘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