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百科  > 所属分类  >  三藏法数   
[0] 评论[0] 编辑

心所有法五十一

目录

心所有法五十一编辑本段


  心所有法者,以对八识心王而言之也。此五十一合为六位。遍行法有五:一、作意,(能警觉者为性,心未起,能警令起;心已起,能引趣境也。)二、触,(对境也。)三、受,(领纳前境也。)四、想,(于境取像也。)五、思,(起心造诸业也。)此五种法,起则同起,故云遍行也。别境法有五:一、欲,(希望乐境也。)二、胜解,(于理明了无碍也。)三、念,(于曾习境,记忆不忘也。)四、等持,(离昏沉掉举曰等,令心专注不散曰持也。)五、慧,(拣择善恶法也。)此五种法,起时各起,故云别境也。善法有十一:一、信,(于诸善法,深乐不疑也。)二、惭,(耻己无德也。)三、愧,(羞为恶行也。)四、无贪,(于五欲境,心生厌离也。)五、无嗔,(于违情之境,不起怒心也。)六、无痴,(于事理明,解决了也。)七、精进,(于诸善法,精勤修习也。)八、轻安,(远离昏乱也。)九、不放逸,(于不善法,心不染着也。)十、舍,(远离掉举也。)十一、不害,(于有情不加损恼也。)此十一种法,皆是善法,故总云善也。烦恼法有六:一、贪,(引取无厌也。)二、嗔,(忿怒不息也。)三、慢,(自恃陵他也。)四、无明,(于事理无所明了也。)五、见,(即邪见也。)六、疑,(犹豫不决也。)此六种法,能恼乱众生,故总云烦恼也。随烦恼法有二十:一、忿,(暴怒也。)二、恨,(怨恨也。)三、覆,(不令人知己过也。)四、恼,(如境违情,不自安隐。)五、嫉,(心怀妒忌也。)六、悭,(于一切财不能惠施也。)七、诳,(诡诈不实也。)八、谄,(媚悦人意也。)九、害,(损恼有情也。)十、憍,(矜己傲人也。)十一、无惭,(不知羞耻也。)十二、无愧,(阴为不善也。)十三、掉举,(内心摇动也。)十四、昏沉,(心神迷惑也。)十五、不信,(邪见多疑也。)十六、懈怠,(身心不勤也。)十七、放逸,(纵恣欲境也。)十八、失念,(遗失正念也。)十九、散乱,(心常放逸也。)二十、不正知,(以妄为真也。)此二十法,随逐前六种烦恼而生,故云随烦恼也。不定法有四:一、恶作,(或已作恶事,因循;或不作善事,心皆追悔也。)二、睡眠,(谓人睡眠,识神昏昧,梦中见境,或善或恶,或不善不恶也。)三、寻,(寻即寻思,心中所起之念,或善或恶,或不善不恶也。)四、伺,(伺即伺察,心中所起之念也。寻思之心,粗而浮;伺察之心,沉而细。二者皆是心念,但分粗细耳。亦通善恶与不善不恶也。)此四种法,于善、恶、无记三性,不定而起,故云不定也。如是诸法,从阿赖耶藏识种子所生,依心所起,与心俱转相应,故皆名心所有法。(无记者,谓不善不恶,无所记录故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诸根适悦声    下一篇 随众生信解声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