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百科  > 所属分类  >  中国佛教   
[0] 评论[0] 编辑

解深密经

目录

解深密经编辑本段


  《解深密经》,五卷,唐玄奘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在弘福寺译出。相传此经梵文广本有十万颂,今译是其略本,一千五百颂,译文分八品。在唐译以前,此经曾经译过三次:一、刘宋元嘉中(424~453),中印度求那跋陀罗在润州江宁县东安寺译,名《相续解脱经》,一卷,只有最后两品。二、元魏延昌三年(514),北印度菩提流支在洛阳少林寺译,名《深密解脱经》,五卷,开为十一品。三、陈天嘉二年(561),西印度真谛在建造寺译,名《解节经》,一卷,只有前两品(开为四品)。此外还有西藏译本。

  "解深密"是梵文"珊地涅暮折那"的义译。
  据圆测《解深密经疏》、智周《成唯识论演秘》(卷三末)、遁伦《瑜伽师地论记》(卷二十上)都说"珊地"有"诸物相续"、"骨节相连"、"深密"等意义。各种译本的标题,即各取其中的一义,而以唐译题名为最当。

  本经解释大乘境、行、果的深义,一共八品:第一《序品》是序分,第二《胜义谛相》,以下七品是正宗分。又正宗七品,可摄为三类:初四品明所观境,次二品辨能观行,后一品显所得果。其梗概如下:一、《序品》,详叙教主佛陀所具的殊胜功德和所住的净土庄严,以及所有能解深义密义的无量菩萨声闻大众。

  二、《胜义谛相品》,说胜义谛相离言离分别,超过一切寻思与一切法非一非异,而遍在一切法中平等一味,即离言法性,亦即诸法实相。

  三、《心意识相品》,就世俗谛叙述八识(心意识)的体相。说明阿赖耶识生灭相续,是生死根源,以及它的各种名称及其差别。乃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生平等相。

  四、《一切法相品》,总括一切诸法的体相为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三种性相,以说明一切染净的法相。

  五、《无自性相品》,明一切诸法皆无自性,即依三种自性立三无性。其中遍计所执性相是依假名安立,即相无性。依他起相是依众缘所生,即生无性。圆成实相是一切法的胜义谛,为一切法无我性所显,即是胜义无性。由此和会一乘、五性之说,谓声闻、独觉、菩萨三乘有情,都由此无自性性一妙清净道,证得无上涅槃,由此密意说"唯有一乘",但其中也有钝根、中根、利根等种性的差别。因此,世尊说法,有三时不同,初时只为发趣声闻乘人,用四谛相转正法轮,是未了义;在第二时中为发趣修大乘人,依一切法皆无自性,用隐密相转正法轮,仍是未了义;在今第三时中普遍为发趣一切乘人,依一切法皆无自性,用显了相转正法轮,是真了义。

  六、《分别瑜伽品》,说明修瑜伽行中奢摩他(止)、毗钵舍那(观)的义相,显示唯识止观的妙行,证明诸法唯识所变,而分别其定慧行相。

  七、《地波罗蜜多品》,叙说菩萨十地乃至第十一佛地的名义,及菩萨所应学事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般若)六波罗蜜,而以智慧波罗蜜为能取诸法无自性性等义。

  八、《如来成所作事品》,叙说如来法身及化身的圆满功德,以明此如来成所作事了义之教。

  唐译本此经的注解,有圆测《疏》十卷,现存九卷(坊刻本会入经文),又道伦的《注》五卷(因《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五到七十八,引用唐译此经正宗七品全文,所以道伦的《瑜伽师地论记》卷二十上到二十一上等于唐译此经的注解,金陵刻经处有单行本,会入经文,改题《解深密经注》,五卷)。此外有令因《疏》十一卷,玄范《疏》十卷;元晓《疏》三卷,璟兴《疏》若干卷等,都已失传。此经陈真谛译本有他自己撰的《解节经疏》,亦已失传,但一部分疏文散见于圆测《疏》内,经中国内学院辑成《解节经真谛义》一卷。此外西藏文译本有:一、《解深密略释》,无著撰,胜友等译,二百二十颂,不足一卷;二、《解深密经广释》,失译,西藏旧经录或说为四十卷,龙幢撰;三、《解深密经大疏》,即圆测《疏》,法成译,七十五卷。测《疏》汉文本今缺后六卷(释经第十品大半),藏译本完全(按测《疏》汉文本缺后六卷,近年已由观空法师从藏文还译为汉文,题《解深密经疏》,由中国佛教协会印行。--编者)。

  由于本经正宗七品的全文在《瑜伽师地论》中被整篇引用,又《成唯识论》也一再引用此经,因而显示本经在印度是瑜伽行派的重要典据。自此经汉译之后,慈恩宗人更依此经《无自性相品》,分判释迦如来一代的教法,为有、空、中道三时教,并依此经的《心意识相品》及《一切法相品》文以三性说及唯识说为一宗的根本教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不空羂索陀罗尼经    下一篇 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