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百科  > 所属分类  >  中国佛教   
[0] 评论[0] 编辑

十地经论

目录

十地经论编辑本段


  《十地经论》,世亲造,内容是解释《华严经》中的《十地品》义。在中国有汉、藏两种文字译本。汉文译本作十二卷,由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同译,佛陀扇多传语,于公元508年夏译出。藏文译本,由藏族译师智军、德积和印度的妙吉祥藏、慧胄同译,译出年代不详,大略在公元八世纪后半。

  本论作者世亲本来是小乘学者,后在阿瑜陀国听人读诵《十地经》而信仰大乘(《西域记》卷五,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二章)。他所作的这一部论在中国佛教教义发展史上曾起过相当的作用。汉译者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原来都是世亲一系的学者,世亲和安慧的著述最初由他们传到中国。《历代三宝纪》依《宝唱录》说此论原来是流支和摩提分别翻译,后人合为一本,但依崔光所作论序,未有此说。

  本论的内容:汉译本卷一至卷三,释十地中的初欢喜地,分为序分,三昧分,加分,起分,本分,请分,说分,较量胜分八分。卷四释第二离垢地,分为发起净分,自体净分二分。卷五释第三明地,分为起厌行分、厌行分、厌分、厌果分四分。卷六释第四焰地,分为清净对治修行增长因分、清净分、对治修行增长分、彼果分四分。卷七释第五难胜地,分为胜慢对治分、不住道行胜分、彼果胜分三分。卷八释第六现前地,分科和五地相同,在前第四地中所说的是对治由于人我执引生的悟解法的增上慢,第五地中说对治在清净中相续不同的增上慢,而在这第六地中则说对治由于法我执所成的杂染清净分别的增上慢。卷九释第七远行地分为乐无作行对治、彼障对治、双行、前上地胜、彼果五分。卷十释第八不动地,分为总明方便作集地分、得净忍分、得胜行分、净佛国土分、得自在分、大胜分、释名分七分。卷十一释第九善慧地,分为法师方便成就、智成就、入行成就、说成就四分。卷十二释第十法云地,分为方便作满足地分、得三昧满足分、得受位分、入大尽分、地释名分、神通力无上有上分、地影象分、地利益分八分。

  《十地经》文比较难解,梁《高僧传》卷二《佛陀耶舍传》记鸠摩罗什译《十住经》(即《十地经》)时,疑难犹豫一个多月未能动笔,后来他的师父佛陀耶舍来到长安以后,两人共同讨论才明确了辞句义理。世亲这部释论不仅使经文的义理得以纲举目张,而且从经文中发掘出许多新义为后来大乘教义发展的张本。

  首先,论中举出六相以释经文中各种十法的意义。这六相是从初地菩萨第四愿中菩萨方便行的经文提出来的。汉译论文(卷一)所举六相之名为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的释义在后来华严宗的著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其次,论中解释五地菩萨为饶益一切众生要善知世间的一切文字、学术等,对于这些世间的学术如文字、论典、算术、医方等等特别说明是人类为了消除外界的各种障害的对治。这种说法体现了《华严经》文(八十卷本,卷三十六)的涵义,使佛法和世法有所会通。

  最后,论中解释有支缘起和大乘观法(第六地)。如卷三释缘起(原译作因缘)有三类:一、自相,包括名色至有;二、同相,即生、老、病、死等过患;三、颠倒相,指众生不觉为我我所而受苦恼。此中自相又有三种:(一)异熟相(原译报相),即与名色俱生的阿赖耶识;(二)彼(指阿赖耶识)因性相,即指名色,与彼不离故,又依彼共生起故;(三)彼果次第相,即从六入至有各支。卷八释六地时,则依缘起(原译"因缘集")立三种观门:一、成立、答难和相的建立,这也叫做有支相随(原译次第)缘起观。二、胜义谛的建立,即指经文"三界唯心"。三、世俗谛的建立,又分六观:(一)杂染依止观,所谓十二有支皆依一心。
  (二)因观,又分他因观、自因观二种。(三)摄过观,即以烦恼道、业道、苦道三者摄苦因苦果。(四)护过观(断除过患),说防护三种过患。(五)不厌厌观,对于细苦粗苦心生厌离。(六)深观

,依龙树《中论·观因缘品》"诸法不自生"一颂而作解释。此外,论中又举大悲随顺观,分四种:一、愚痴颠倒,摄成立、答难、相观;二、余处求解脱,摄胜义谛观和杂染依止观,指凡夫不知三界唯心,不于阿赖耶及转识中求解脱,而于余处我我所中求解脱;三、异道求解脱,摄因观至不厌厌观;四、求异解脱,摄深观。又举一切相智分别观,分九种,亦如上相配合。

  本论自译出后即由道宠、慧光等宏阐发扬而形成为地论师,在公元六世纪中分为南道、北道两派,盛极一时(参见本书第一册"地论师"条)。后来本论义理为一部分禅家所吸收,并促成中国初唐时华严宗的成立(贤首的《探玄记》引用本论甚多)。又本论释经,纲举目张,要言不烦,对后来注释经典的体裁颇有影响。

  本论的注疏,有隋慧远的《义记》十四卷(现存八卷)。唐法藏也有《疏》若干卷,佚名《注十地论》二十卷(以上佚)。佚名《十地五门实性论》六卷(现存一卷)。又敦煌出土古写本中有北周保定五年(565)写本法上后记的《十地义疏》第三卷,释论之初地后半及第二地。国外也藏有敦煌写本释初地一部分(阙首尾)的《义疏》(笔迹与上本相同)和《十地义记》卷第一的另本(敦煌写本)。以上三种都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卷内。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因明正理门论    下一篇 增一阿含经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