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判刘经臣
签判刘经臣《佛祖纲目》编辑本段
字兴朝。初于佛法未之信。会常总启迪之。因醉心祖道。既谒慧林冲。于僧问雪窦。如何是诸佛本源。窦曰千峰寒色。语下有省。岁余官雒幕。谒韶山杲。将去任辞杲。杲曰。公如此用心。何愁不悟。尔后或有非常境界。无量欢喜。宜急收拾。收拾得。即成法器。收拾不得。或致失心。未几复谒本逸。请问因缘。逸曰。古人道。平常心是道。你十二时中。放光动地。不觉自知。向外驰求。转疏转远。臣益疑不解。一夕入室。逸举波罗提尊者对香至王见性是佛之语问。臣不能对。疑甚。归寝。至五鼓觉。方追念间。见种种异相。表里通彻。六根震动。天地回旋。如云开月现。喜不自胜。因忆韶山所嘱。遂抑之。及明以所得告逸。逸为证据。且曰。更须用得始得。曰莫要履践否。逸厉声曰。这个是甚么事。却说履践。臣默契。乃作发明心地颂六首。及著明道谕儒篇。以警世曰。明道在乎见性。余之所悟者。见性而已。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逸也。性也。杨子曰。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有见于此。则能明乎道矣。当知道不远人。人之于道。犹鱼之于水。未尝须臾离也。惟其迷己逐物故终身繇之而不知。佛曰大觉。儒曰先觉。盖觉此耳。昔人有言曰。今古应无坠。分明在目前。又曰。大道只在目前。要且目前难睹。欲识大道真体。不离声色言语。又曰。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倒镇相随。语默同居止。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此佛者之语道为最亲者。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瞻之在前也。忽焉在后也。取之左右逢其原也。此儒者之语道最迩者。柰何此道惟可心传。不立文字。故世尊拈花。而妙心传于迦叶。达磨面壁。而宗旨付于神光。六叶既敷。千花竞秀。分宗列派。各有门庭。故或瞬目扬眉。擎拳举指。或行棒行喝。竖拂拈槌。或持又张弓。辊毬舞笏。或拽石搬土。打鼓吹毛。或一默一言。一嘘一笑。乃至种种方便。皆是亲切为人。然只为太亲故。人多罔措。瞥然见者。不隔丝毫。其或沉吟。迢迢万里。欲明道者。宜无忽焉。祖祖相传。至今不绝。真得吾。儒所谓愤而不发。开而弗违者矣。余之有得。实在此门。反思吾儒。自有此道。良哉孔子之言。默而识之。一以贯之。故目击而道存。指掌而意喻。凡若此者。皆合宗门之妙旨。得教外之真机。然而孔子之道。传之子思。子思传之孟子。孟子既没。不得其传。而所以传于世者。特文字耳。故余之学。必求自得而后已。幸余一夕开悟。凡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心之所思。口之所谈。手足之所运动。无非妙者。得之既久。日益见前。每以与人。人不能受。然后知妙道。果不可以文字传也。呜呼是道也。有其人则传。无其人则绝。余既得之矣。谁其似之乎。终余之身。而有其人耶。无其人耶。所不可得而知也。故为记颂歌语。而又著此篇。以谕吾徒云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