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百科  > 所属分类  >  佛教人物   
[0] 评论[0] 编辑

僧伽提婆大师

目录

僧伽提婆大师(约4世纪)编辑本段


  僧伽提婆大师(华言众天),本姓瞿昙氏,北印度罽宾人。他出家以后,远访明师,学通三藏,尤精于“阿毗昙心论”。又经常颂习“三法度论”,奉为入道的要点。他于苻秦建元年间(三六五~三八四年)来长安,他的气度开朗,举止温和,又洞察物情,诲人不倦,信众都乐于亲近。建元十五年(三七九年),高僧释道安也来长安,备受苻坚敬重;道安当时年垂七十,仍极力奖励译书。还有苻坚的秘书郎赵正(后出家名道整),崇信佛法,极力护持译事。时车师前部(吐鲁番)王弥第的国师鸠摩罗佛提,罽宾沙门僧伽跋澄和昙摩蜱,兜佉勒沙门昙摩难提等先后来到长安,其地渐形成新起的译经重镇。建元十九年(三八三年),僧伽提婆应道安的同学法和之请,译出“阿毗昙八犍度论”三十卷,并与昙摩难提一同协助僧伽跋澄译出“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十卷。这是他们学有相通之处,故彼此互相帮助。建元末,发生慕容冲之乱,经数年才略定。提婆与法和召集门徒同往洛阳,研讲经论。提婆在那里住了四、五年,已渐解华语,才知道前译多违失本旨。法和也追恨以前的疏忽,乃重新校勘了“八犍度论”的译本。不久,法和闻知长安在姚秦统治之下法事重兴,决再入关,而提婆则渡江南游,遂彼此分道。时道安的高足慧远住在庐山,以南地佛典未备,特注意搜罗。听说提婆南来,就迎请到山中。东晋太元十六年(三九一年),提婆于庐山般若台译出“阿毗昙心论”四卷、“三法度论”两卷,慧远都作了序文。隆和元年(三九七年),提婆到了晋都建康(今南京市),受到王公和名士们的尊敬。尚书令王珣曾建立精舍,广招学来,准备译经。至是延请提婆于其精舍讲“阿毗昙”(当是“心论”),一时名僧都来听受。提婆既精熟论旨,解义又极明晰,听众悦悟。其年冬,王珣以苻秦建元末昙摩难提在长安所译“中阿含”、“增一阿含”文义不尽,未得校定,乃集在都义学沙门惠持等四十人,组织译场,请提婆重译“中阿含经”六十卷,随后又校改了“增一阿含经”五十一卷(“开元录”以为提婆重译,实误)。提婆来华多年,备悉方俗,加以他为人从容机警,善于谈笑,所以在江南名盛一时。晚年情况不详。
  提婆的翻译,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在长安、洛阳所译所校的为“阿毗昙八犍度论”(唐译作“阿毗达摩发智论”)。后期先在庐山译出“阿毗昙心”及“三法度”两论。后在建康又译校了“中”、“增一”两种阿含。另据“历代三宝记”所载,他还译有“教授比丘尼法”一卷,已经失传。总计他所译校的经论,共六部,一百四十八卷。参加他的译事的,最初有竺佛念,次有法和、僧伽罗叉和道慈等。佛念、凉州人,少好游方,通华梵音义,苻、姚两代西僧来华弘化,大都由他传译。提婆初翻“八犍度论”,即由他传译,慧力和僧茂笔受。法和是道安的同学,同时又是继道安尽力帮助译经的人,提婆所译“八犍度论”的整理改定,都得他的帮助。提婆后在建康译校“中”、“增”两阿含时,由罽宾沙门僧伽罗叉宣读梵本,道慈笔受。
  提婆生于说一切有部的根据地罽宾,他所传习的,主要是有部之学,但非有部的正统。提婆出家后曾远道去各地参学,以故他所习的并不囿于罽宾的传统。他专精的是“阿毗昙心论”,而经常诵习的是“三法度论”。“心论”的作著法胜,相传是缚蠋国人,其地或即缚羯国,远在罽宾之西北;本论对于“发智”旧说颇有重加组织之处,其中的一些立义还与譬喻师之说相通,这些在正统的婆沙师看来,是属于外国师之说的。又“三法度论”的作者是世贤,其说即为后来犊子部贤胄派所宗。从这些都可说明提婆所传之学不限于正统的有部。但在当时诸译师中,提婆仍不失为弘传有部毗昙的一大家。他不但传译毗昙,而且善于讲解。他先在长安、洛阳,虽曾译讲过毗昙,以时值变乱,又因译文未善,故收效不多。后南到庐山,应慧远之请,译出他所专精的两部论书,复经慧远推重提倡,在庐山的诸名僧都相从研习,于是他所传之学遂风靡一时,公认为头一个来中土弘传毗昙的学者。他所译的“三法度论”,还介绍了犊子部胜义我虽执受五蕴而有解脱可能之说,对于慧远一系的主张和实践,起了很大的启发作用。其后他又在建康讲“阿毗昙心论”,遂开南地毗昙学的端绪。至于“中”、“增”两阿含,为有部四阿含最初传来的完本,都由提婆加以正确的译订,这也是中国译经史上值得记载的。
  (游侠著)(根据网上资料编辑)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僧祐大师    下一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