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百科  > 所属分类  >  佛教人物   
[0] 评论[0] 编辑

李师政居士

目录

李师政居士(约西元6世纪)编辑本段


  李师政,山西上党人,早年并不信佛教,后因阅读佛书,信随闻起;拜著名僧人法琳为师,深达佛理,成为在家居士,唐高祖武德年间,供职于门下省。时有太史令傅奕上书请求灭佛,虽然引起不少朝臣的异议,但高祖仍下达了淘汰僧人的命令。僧人法琳挺身而出,还击傅奕,维护佛教。李师政站在法琳的一边,积极地参加了批判傅奕反佛的争辩。在这一争辩过程中,他撰写了一篇长达一万二千字的《内德论》(载《广弘明集》卷第十四)在对傅奕观点进行逐一批驳中,阐述、发挥了佛教的教义。
  傅奕反佛的主要理由是认为佛教危害杜会政治。博奕为此提出了很多说法,其中之一是从历史上朝代的兴衰来说明“无佛而年永,有僧而政虐。”李师政同样从历史的角度来进行反驳。他说,秦之亡于胡亥,此时无佛而国土易人;汉代始兴佛教,国泰民安。北周武帝毁寺灭佛,而时运不长;隋代宏扬佛教,政清民和。由此可知,国家的盛衰在于统治者和各级官吏的行政管理,把它归咎佛教的有无,实非通论。况且佛教劝人行善避恶,戒本防非,这是有益于家国的,果其能人人奉持,杜会就会安定下来。并又指出,历史上的暴虐之政恰恰都是违背了佛教的精神所致。博奕还提出了“昔有反僧”的说法,即僧人发动叛乱。李师政反驳道:如果昔有反僧,而废今之法众,岂不是以古有叛臣,而弃今之多士;邻有逆儿,而逐己之顺子;昔有乱民,而不养今之黎庶乎。且青衿有罪,非关尼夫之失;皂服为非,岂是释尊之咎?
  以上是对师政驳论中两个论点的略述,不难发现,师政的反驳不仅能击中要害,且思维清晰,逻辑严密。这也是有得于佛教的思维方法。
  师政在《内德论》的前言中,曾披露了自己的写作动机,说:“搢绅之士,祖述多途,各师所学,异论锋起……愚窃抚心而太息,所以发愤而含毫者也。”这里说的“异论”既指佛教以外的各种学说,也指人们对佛教的种种惑见。其中对佛教的惑见最主要的是关于大乘空观的惑见。《内德论》的最后一部分《空有篇》专门论述了他对大乘空观的理解。他说人们往往以“断灭空”来理解佛教的空观,把佛教的大乘空观理解为一切皆无,因而否认所谓的因果报应、天堂地狱之说,最后也否认了佛教的一切教说。师政指出,人们虽乐于谈空。却没能真正理会佛教的空观。佛教说空是说真、俗二谛来说的,“真谛离垢净之相,俗谛立是非之条”,因果报应、天堂地狱等说法都是立于俗谛之言,不能说是无。真正把握空观的人,是即群有以明空,直接就事物现象的不同而照见其相同,即照见其空相,“空有二门,不相违矣;真俗二谛。同所归矣。”师政在此重新阐述,并发挥丁大乘佛教的空观思想。汪大绅说:“《空有篇》,句句字字说透。”(《居士传》传十三)可见师政对佛理是深有契会的,在唐一代居士佛教中,堪称一流。
  (史向前 编著)(根据网上资料编辑)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庞蕴居士    下一篇 韦城武居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