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百科  > 所属分类  >  佛教人物   
[1] 评论[0] 编辑

心源法师

目录

心源法师(1881~1970年)编辑本段


  释心源,俗家姓孙,台湾省台北县人,清光绪七年(一八八一年)岁次辛巳九月,生于台北永和的一个农家。他家庭贫穷,幼年断断续续的读了几天汉文,十多岁时就下田帮家人耕作。长大成人后,父母为他娶了亲,且生了两儿一女。这样平凡的生活过到二十五岁。二十六岁那一年,患了一场大病,几濒于死。那时是清季光绪末年,农村医药落后,没有现代化的医院,病了也不过抓几剂草药吃吃。也是他命不该绝,拖了一个多月,居然渐渐好了。身体逐渐复原了,而在心理上却起了很大的变化。他有感于人生无常,兴起了学仙访道的念头。
  他上有双亲在堂要侍奉,下有妻子儿女要养育,他怎能丢下不顾?但修道学仙的念头在心中又不可遏止,使他终日间闷闷不乐,心中十分矛盾。光绪三十三年,是年他二十七岁,有一天他竟然不告而别,离家出走,四处流浪去访师学道。他在外流浪时,手持一支甘蔗杖,背上背负著一个草袋,一付十足的乞丐相。他北到宜兰、罗东,南到台中、彰化,甚至于远到鹿港、嘉义,这样茫无目的地东奔西走,那里有仙人的影子呢?这样流浪了一年多没有结果,隔年他回到台北,到万华(当时名叫艋舺)投靠他的姑母。姑母问他何以落魄至此?心源乃将离家访师学仙的经过说给姑母听。也是因缘和合,他的姑母是一个虔诚佛教徒,平时常在万华的曹洞宗布教师听讲。布教所的所在地,原先是斋教保安堂的堂址,曹洞宗借用该处布道,所以又名保安堂布教所。心源的姑母劝他打消学仙的念头,好好的修行学佛才是正路。于是在宣统元年的三月初一,心源随姑母到曹洞宗布教所去听闻佛法。
  那天是一位日本法师宣讲佛法,听讲的人挤满了讲堂。由于场面庄严,梵呗悦耳,心源心生欢喜,便决定在保安堂住下来。保安堂的堂主苏泽养,较心源稍大几岁,二人很投缘,不久之后就义结金兰。心源在保安堂帮苏泽养照应一些杂务,同时依另一位住堂的汉学先生学习汉文与经典。经过半年多佛法的薰习,心源善根成熟,决意出家修行。在某一天的半夜间,他悄悄起床,洗净手脸,在佛前焚香祷告,然后用剪刀剪下辫子及长发,再用剃刀剃光,这时他敲钟擂鼓,惊醒住堂的人,他对大众宣告他已出家。此事为日本曹洞宗在台的布教总监大石坚童禅师知道了,他认为心源道心坚固,决定收心源为弟子,亲自为他再举行一次圆顶仪式,赐他法号叫“心源”。这是大石坚童禅师在台湾所收的第一位台籍弟子。
  宣统二年,心源与万华龙山寺的福智和尚及一位在家居士,三人结伴渡海到祖国行脚参访。他们初到闽南,继而江浙,朝礼名山大刹,参访大德高僧,最后朝礼南普陀山观世音菩萨道场,一年多之后才返回台湾。他们回台之前正赶上辛亥革命,所以离开祖国时已进入民国时代了。大陆参访年余,眼界大开,见识增长,为人处世也更加圆熟。这时他的剃度师──曹洞宗在台布教总监大石坚童禅师,计划在台北市兴建一座佛教中心道场,作为全台曹洞宗各寺院的联络地点。但这件工作需要一位台籍僧侣协助联络各方。环顾四周,认为心源和尚诚实可靠,是最为适当的人选,就把这联络各方的任务交给心源。
  靠著曹洞宗大本山的资助,大石禅师在台北市区买下了一片四千多坪的土地(就是位于现在仁爱路一段东和禅寺的地址),进而著手兴建寺院。寺院完成,命名为“曹洞宗大本山台北别院”,成为日本曹洞宗在台湾的最高布教中心。在施工期间,大石禅师考虑到联络本省僧侣,需要有一处联络及住宿的地方。于是在别院旁划出一片土地,另建了一座中国传统式的佛殿,名曰“观音禅堂”(就是东和禅寺的前身),由心源担任住持。曹洞宗别院本来是木构的殿宇,一九一四年九月,台风侵袭台北,木构的殿宇倒塌。院长大石禅师再次募款兴建,改成了钢筋水泥的建筑。
  一九一六年四月

,日据台湾总督府举办规模庞大为期四十天的劝业共进会,展览全省及日本厂商的产品,并准许各宗教在场内说教。当时佛教、基督教、长老教都申请参加。佛教中有名的法师,如基隆灵泉寺的开山善慧和尚,新竹(当时苗栗还没有设县)法云寺的开山觉力和尚,台北凌云寺的开山本圆和尚,以及观音禅堂的心源和尚等,都参加了现场说法。由于不同的宗教在同一会场传教,无形中就成了对峙论战的局面。每天下午两点到五时,晚间七点到十点,是双方论战的时间。这样说法传教足足持续了三十五天,结果很多人纷纷加入佛教为信徒,使佛教的声势压倒了天主教和长老教。劝业共进会结束,曹洞宗别院的大石坚童禅师,藉机开了一次全省的布教师会议。与会者都感于加强弘法活动的重要,他们共议应该创办佛教教育事业,以培育后起人才。会中一致通过了“创办佛教教育机构,教授佛教教义为急务”的决议案。
  原则决定后,又一再开会讨论,决定办一所学校,学校名称为“台湾佛教中学林”。创校经费六千圆,一半由大石禅师向宗务院申请补助,一半由善慧和尚、心源和尚、本圆和尚、黄玉阶居士(信仰先天道派,时任大稻埕区长)及台南开元寺,各负责捐募六百圆。佛教中学林成立,于一九一七年的四月一日举行了开学典礼。由当时的曹洞宗台湾别院院主大石禅师出任林长,月眉山灵泉寺的善慧和尚担任学监,观音山凌云寺的本圆和尚担任副学监,观音禅堂的心源和尚为寮监。由大石禅师担任林长,众人皆无异议。而以善慧为学监,本圆为副学监,引起了本圆的不满。他与台南开元寺联合脱离了佛教中学林(当然也不缴纳分摊的费用),另以临济宗为中心,而立了一所“镇南学林”。临济宗的经济较为薄弱,镇南学林只经营了三、四年,后来维持不下去,不得已又并入了台湾佛教中学林,这就是现在台北泰北中学的前身。
  心源和尚是一个安分知足的人,他听从大石禅师的安排,担任寮监职务,口无异言。寮监在名义上似乎比较不重要,但因他受到大石林长的倚重,同样肩负著中学林成败的责任,因此在经费筹措方面,心源也尽了最大的努力。中学林成立之初,校址即设在心源和尚师的观音禅堂内,学校开办后,每年的维持经费要三千圆左右,曹洞宗本山并没有补助,学生人数不多,学费不敷开支,全靠心源四处募款,以及月眉山系统的支持,才渡过难关。一九二〇年三月,第一届学生毕业。开学时入学者四十多人,中途转学的、退学的,到毕业时只剩下了十个人。大石林长计划另建校舍,建筑费用不足,他靠心源向信徒募到千余圆才告解决。
  大石坚童禅师的林长职务,两任六年任期届满,返回日本,将中学林校长职务交给学监善慧和尚。中学林本身的经费并不稳定,勉强又维持了一个学期,曹洞宗新的布教总监水上兴基,向日本宗务院申请补助,经核准每年由本山补助五千圆,于是自一九二二年起,中学林便改组为曹洞宗所属的学校,并更名为“曹洞宗台湾中学林”。后来在继任布教总监高田良三任内,中学林由三年制升格为五年制中学,一九三五年改为初级高级完全中学,更名为台北中学。直到台湾光复之后,又改名为台北市私立泰北中学,以迄于今。在光复以前,心源和尚的寮监职务,前后连任了三十年,他忠于职守,始终如一。直到日寇投降后,他以年事已高,辞去寮监,以后担任董事会董事,直到终老。
  台湾早期佛教社团“南瀛佛教会”,成立于一九二二年四月,其成立的因缘,是一九二一年前后,日人丸井圭次郎,奉命来台湾调查宗教信仰,完成任务之后,担任了总督府的社寺课课长。他接受先天派长老黄玉阶所提的“统一佛教组织”的建议,约集佛教僧俗中的代表人士,在万华龙山寺前的艋舺俱乐部召开筹备会,出席筹备会者,出家僧侣为善慧、本圆、心源及信修和尚。在家信士有龙华派的陈火、陈普悦,

金幢派的张添福,先天派的林学周、黄金印等,南瀛佛教会成立之后,发行《南瀛佛教》月刊。这是代表台湾佛教的最高组织,心源、本圆、善慧、觉力等都是佛教会重要的成员。心源于佛教会成立之初即担任理事,二十六年担任台北州佛教会干事,一直和日本佛教僧侣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
  日寇投降之际,曹洞宗大本山台北别院的日本僧侣,全被遣送回国。一九四九年国府撤退之际,别院为一些机关及外人占用,仅剩下原来的观音禅院,至此改名为“东和禅寺”。日寇离台之后,《南瀛佛教》月刊有随之停刊。心源和尚于一九四六年间,创办了《台湾佛教》月刊,等于是《南瀛佛教》月刊的延续。心源和尚并以台北东和禅寺为中心,倡议组织中国佛教会台北市佛教支会。支会成立,他被诸山长老一致推举为理事长。台北支会以原先日本曹洞宗及“南瀛佛教会”的会员为基础,辖有台北县市及阳明山管理局三地,有近两百座寺院的团体会员。心源在理事长任内,为会员热心服务,排难解纷,得到大家的拥护,以致连任理事长十届,任期长达二十年之久,可见他的人望。他所创办的《台湾佛教》月刊,由佛教学者李添春居士主编,很有水准,这是当年台湾光复后唯一免费赠阅的佛学刊物,寄发给三千余位会员。
  心源老和尚于一九七〇年三月三日示寂,世寿九十岁,是他同辈人中最后辞世的一位。三月十五日公祭之日,自中国佛教会理事长白圣长老以次,各有祭文,其中《台湾佛教》月刊社主编,佛教学者李添春居士的吊辞隽永可读,文曰:
  和尚出生在农家,可比六祖是担柴,
  一旦菩提心花发,割爱辞亲去出家。
  廿七遗下妻儿去,飞锡随处踏云霞,
  五十三参犹未足,杯渡名山踏落花。
  寻师访道扶桑去,眼看红尘似残渣,
  大石禅师传灯定,九年面壁最为佳。
  开堂创设观音殿,建学称林教小娃,
  北投创建中和寺,灵光塔立未偏差。
  台北佛会理事长,贡献佛教坐无暇,
  台佛月刊宣佛道,慈悲为怀最可嘉。
  色空空色诸如梦,涅槃生死一如华,
  众多弟子都孺慕,撒手西归白云霞。
  菩萨再来不是假,龙华会上请饮茶,
  九十年来为何事,迦叶尊者看拈花。
  月刊同仁来凭吊,我是你来你是他。
  (于凌波著)(根据网上资料编辑)
  性空(1924年~)、诚祥(1920年~)二位法师在加拿大
  中国人之移民加拿大,为时颇早,在二十世纪之初英国人统治时期,加拿大就有中国移民,不过那时的华人移民,以劳工阶级居多,即使有佛教徒在内,也是传统的民俗信仰。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华人移民增多,其中不乏正信的佛教徒,最早而著名者,如企业家詹励吾居士,他是一九五零年就侨居多伦多。但直到一九六七年,香港的性空、诚祥二位法师到了加拿大,在多伦多成立“加拿大佛教会”,创立“南山寺”,佛法僧三宝俱足,加拿大始有中国大乘佛教。
  近二十年来,大批华人移民加拿大,以温哥华一地而言,在一百五十余万人口中,华人占五分之一,即三十万人。华人增多,佛教人士相对的增多,于是加拿大华人社会的佛教,日益发展,而趋于昌隆。不过,最初到加拿大大撒布菩提种子的,却是性空、诚祥二位法师。
  性空法师,俗家姓赵,河北省赵州人,一九二四年出生。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未几战事蔓延河北平原,性师因此失学,乃投入武安县粟城寺,依父执志愿和尚出家。十六岁在北京广济寺受戒,继而入北京法源寺佛学院受学。一九四三年,以北京广善寺住持慧三法师之鼓励,持法师之介绍信,赴青岛湛山寺,入湛山佛学院,依倓虚老和尚受学。三年毕业,留在湛山寺任执事。
  一九四八年冬,闻剃度师志愿和尚到了南京,性师南下探师,事毕到上海,拟候轮返回青岛,时青岛外围战事紧张,性师进退两难,不能决定行止。适于此时,湛山寺的乐渡法师到了上

海,他是奉湛山寺住持善波法师之命,赴香港偈见叶恭绰居士,接洽倓虚老和尚南下办佛学院事宜,于是性师就随著乐渡法师到了香港。西元一九四九年四月,倓虚老和尚抵达香港,在弘法精舍创办华南学佛院,性师与乐渡法师乃重入学佛院受学。
  诚祥法师,河北省宁津县人,一九二〇年出生,十余岁时,随父执辈到东北哈尔滨,入中药栈学生意,数年后回到家乡,仍以贩售中药材为业。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诚师回到关内,在天津一家中药栈工作。
  一九四六年秋天,天津市佛教人士敦请倓虚老和尚莅临天津,在大悲院讲《楞严经》,四众围绕,座无虚席,诚师也是法会听众之一。老和尚口如悬河,辩才无碍,使祥师如饮甘露,如饫醍醐。讲经圆满,他透过王能元居士的介绍,皈依于老和尚座下。老和尚赐法名能幸,并开示他皈依三宝、发菩提心的种种利益,这是祥师步入佛门之始。
  翌年因缘成熟,诚师在倓虚老和尚的介绍下,投大悲院方丈慧闲上人座下,剃度出家,同年在天津大觉院受具足戒。一九四九年,师南下广东,在南华寺依虚云老和尚重受三坛大戒。戒期中闻倓老到香港创办华南学佛院,戒期圆满后到香港,希望入学就读,而学佛院名额已满,不得已先在东普陀挂单,继而到大屿山住茅篷。三年之后,他始进入华南学佛院第二期,列入倓老的门墙。在院三年,老人对他谆谆教诲,爱护有加。一九五五年毕业,留在倓老身边任执事。
  一九六三年七月间,倓虚老人生病,诚师与同门师兄弟性空、宝灯等,致函时在美国旧金山弘法的同门师兄乐渡法师,十余日后乐渡法师赶回香港,倓老已于八月一日往生了。弟子们组成奉安委员会,第二天由乐果老和尚主持封龛典礼,并在弘法精舍建念佛七,共四十九天,然后发龛荼毗。丧事完毕后,乐渡法师又返回美国。
  一九六七年六月间,性空、诚祥二位法师,由香港到纽约探视乐渡法师,是时加拿大在蒙特娄举办纪念开国百年“世界博览会”。乐渡法师陪同他们去参观,在博览会的会场中,纽约美东佛教总会创办人应行久和应金玉堂居士夫妇,他们所经营的事业在会场也设有店面,乐渡法师陪同二位法师去拜访应氏夫妇,介绍二位法师和应氏夫妇认识。应金玉堂居士一向护持佛教,热心弘法事业。她问乐渡法师:“二位法师参观过博览会后,到何处去?”
  “纽约。”乐渡法师毫不迟疑的回答,他们预定的行程本来如此。
  应金玉堂居士率直的说:“加拿大是一个没有佛教的国家,为什么不留两位法师在加国弘法?”
  乐渡法师没有想到应金玉堂居士有此一问,他迟疑了一下,回答说:“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因缘。”
  应金玉堂居士很慷慨的说:“如果他们二位肯留下来,所有的一切我来负责。”
  就这一次意外的会晤,几句简单的对话,使加拿大有了僧宝,有了佛教。佛教讲因缘,而因缘不可思议,诚然。
  由于应金玉堂居士的护持,性空、诚祥二位法师在加拿大留下来,创立“加拿大佛教会”和“南山寺”。二十多年后,一九八八年四月,幻生法师到加拿大探访两位法师,诚祥法师回忆这一段经过,他曾对幻生法师说:
  二十多年前,我与性空法师来到多伦多,这分因缘,应归功于纽约的应金玉堂居士,没有她的支持与鼓励,我们是不会到多伦来的。
  记得是那年加拿大蒙特娄举办世界博览会的时候,应太太到蒙特娄开店做生意,顺便到多伦多来,看到多伦多华人很多,却没有一家佛寺,她是佛教徒,颇有感触。回到纽约,她鼓励我和性空法师到多伦多来成立佛寺,并且愿意提供几万元给我们买个地方,作为佛堂。那时我们初到纽约不久,对多伦多非常生疏,不敢贸然接受应太太的好意,来买房子,只想先来看看,了解一下多伦多的环境。所以,我们初到多伦多时,是租房子住的,每个月的生活费用,还是依靠应太太的护持,她每月给我们二百元,作

生活开支。
  事实上,在多伦多弘法之初,也经过一段艰难的岁月。诚祥法师继续对幻生法师说:
  租房做佛堂,总是不理想的,有时租期到了,房东不续租,我们只得找地方搬家,有些因为宗教信仰不同,不肯续租,又要搬家,总之,原因很多。我们感到没有一个永久的地方,不是办法,常常搬家,固然麻烦,跟信徒们联系,也不方便。因此,我们决定买个永久性的场所,作弘法集会之用。感谢三宝加被,许多信众的热心支持,我们买了一栋小型民房作为佛寺,这就是昨天去参观的南山寺。
  南山寺是加拿大第一佛教道场。詹励吾居士一九七〇年曾撰文介绍过这所寺院:南山寺这个名称,还是詹居士想出来的。詹文中说:
  中国佛教在加拿大,仅有从香港来的诚祥、性空两位师,他们自一九六七年即驻锡多伦多城,建立加拿大佛教会,于一九六九年已得到加拿大政府主管批准,开始弘法,信徒日渐增多,有一些加拿大男女信徒,每星期四及星期日都来参加打坐念佛。本年腊月一日是我六五生辰,我去礼佛,并且和两位法师谈禅,我作诗奉赐两法师,诗云:
  拈花为寿法为筵,爪印来参雪上禅,便同寒拾游三昧,不共痴狂共八仙。次律作僧怀往日,长公见佛记明年(注:东坡居士往生之年为六十六岁),心光自照齐生死,题偈南山莫误传。
  我对两位法师说,法堂座落的街名是SouthHill,正好题名为南山寺。性空法师说:好极了,我们早想取个寺名,却没有想出满意的,这名可谓天造地设。诚祥法师说:“我昨夜翻阅大藏经,见终南山道宣律师道场构图,赞叹不已,不想今晨居士便来道出南山寺之名!”我说:“两法席开山异域,持戒精严,故有此瑞应,将来定卜法运昌隆,可喜可贺。”
  有了自己购置的道场,二位法师即在香港塑了一尊较大的佛像。后来佛像运到,不意佛像太大了,小佛堂供不下,只得寄放在仓库里,以此二位法师时感不安,许多信徒也感到过意不去。一天,一位信徒何雪明居士同法师谈起,说:信徒们因佛像没有地方供养而感到著急,她自己有一块两英亩大的土地,愿意捐出来建寺,希望二位法师筹募建寺的费用。
  何明雪居士,是由香港移民加拿大的。她在香港时,是倓虚老和尚的皈依弟子,性空、诚祥二位法师都是倓老的学生,谊属同一师门,所以对二位法师十分护持。有了建寺的土地,二位法师相商结果,决定向海内外发动募捐建寺。举行开工典礼时,礼请到“东北三老”之一的乐果老和尚莅临主持。一九七八年大雄宝殿落成,这是加拿大佛教会的第二所道场,命名曰:“湛山精舍”,当然这是纪念倓虚老和尚青岛湛山寺而命名的。湛山精舍位于多伦多市附近的BayviewAve.ThornhillOntario是一座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殿高三层,全部钢筋混凝土结构,殿顶盖以红色水泥瓦,建筑面积七千多平方呎,雄伟壮观,表现出优美的东方文化,建筑费七十多万加币。数年之后,在大雄宝殿左侧,兴建座观音殿,高度相等,面积只有大殿一半,但由于建筑材料涨价,建筑费增加到上百万的加币。一九八四年观音殿落成,请香港湛山寺住持宝灯法师及智梵、圆智、觉光诸法师,莅临多伦多主持剪彩开光。
  继之又在大殿右边兴建地藏殿、倓虚大师纪念堂、地下停车场、山门、围墙等,直到一九九三年,湛山寺工程才全部完成。
  湛山精舍在公路大道边上,前面有花园和停车场,环境宁静优美,有如花园佛寺。唯一缺点,是位于郊区,距离中国人聚集的华埠太远,信徒到精舍不方便。所以,二位法师为弘法方便起见,于一九八四年在华埠邻近买了一幢房屋,命名为“弘法精舍”,作为市内弘法之用。
  弘法精舍是加拿大第三所寺院,它的地址是1330BloorStreetWestToronto是一栋三层楼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加地下室四层,是个纵深长方形的楼宇,每层都有五千平方呎的面积,外面有广大的停车场。它

原先是一家高级大餐厅,加拿大佛教会买了下来,改装为弘法场所。改装之后,下层做禅堂,二楼是念佛堂,各可容纳三、四百。三楼是是图书馆,地下室是办公室、餐厅、厨房、卫生间。这在加拿大来说,是一所十分壮观的弘法道场。
  一九八七年前后,加拿大佛教会在多伦多南方一小时车程之处,买了一块两百英亩的土地,后来加以规画,开辟为一处佛教公墓。最近数年,加拿大佛教会又先后创立“国际佛海禅院”,位于尼加拉大瀑布附近;在多伦多市郊区,创立“法海禅院”和“湛山禅院”。一九九五年七月,佛教会又购下一处面积三万平方呎的大楼,改装为“湛山博物馆”。同时,规画在尼加拉大瀑布,兴建大金塔及大佛像。大佛像在香港塑造,九五年七月已运抵多伦多。
  一九六七年时,性空、诚祥二位法师,赤手空拳来到人地生疏的加拿大,胼手胝足,筚路蓝缕,创立了“加拿大佛教会”,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佛教会创立了三处寺院,三处禅院,成为加拿大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社团。最初加拿大只有性空、诚祥两位法师,后来才渐渐的有其他出家人。不少出家人是由他们两位的帮助或聘请,才到该地落脚生根,建立道场。如今加拿大有寺院、社团二十余所,信佛人士日益增多,他们二位是加拿大佛教发展的见证人。
  在台湾推动建设法鼓山道场的圣严法师,自一九七六年以来,曾多次访问加拿大,每次都受到二位法师的接待,他在其撰写的《东南西北》一书中,有一篇〈加拿大的两位法师〉,指的就是性空、诚祥二师,他在文章中说:
  他们两位,待人也非常友善、慈悲,可以用“和”、“厚”、“宽”、“大”四个字来形容。最早加拿大多伦多只有他们两位法师,后来才渐渐有了其他的比丘和比丘尼,包括一位韩国的法师,都是经他们两位的帮助聘请,而到了该地落脚生根。......至于我要羡慕他们的是,有两位志同道合的同参,同心协力在北美的西方社会开创道场,接引信众、而且不会争你大我小,你高我低,你正我副,这又非常难得。
  两位法师现在都年逾七十,早晚课诵,领众念佛,一丝不苟。可说是弘法修持,自利利他,垂老而精进不懈。
  (于凌波著)(根据网上资料编辑)
  

附件列表


1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续修法师    下一篇 心平法师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